翌日,李葉起來的時候發現雪已經停了,因為考完封院試放假的日期從臘八放至元宵,所以李葉睡得有些沉了,午時一刻才起來。李夫子昨夜高興,大啖美酒醉得不醒人事,起來的不比李葉早,隻有宋氏一個人早早的起來,又是灑掃,又是洗衣,做好午飯後,把李夫子叫醒,三個人一起吃過午飯。飯後,李夫子說他要去訪友,提著一壺酒就走了,宋氏想將過年的新衣裳趁早做好,問李葉要不要和她一起去集市上選布料。李葉想著自己來這裏兩個月了,還沒走出過這個村子,頭一個月忙著適應,第二月又被李夫子抓著讀書,都沒時間好好逛逛縣城,隻在村子裏溜達了兩圈,遂答應了宋氏,帶了麵紗,和宋氏兩人一起去集市。
將大門拴好,李葉挽著宋氏的胳膊聯袂向集市走去,沿途看見的村民,雖奇怪李葉為什麼帶著麵紗,但都沒問出口。宋氏麵帶笑意的與她們打著招呼,大多數是婦女,互相問候對方,那相熟之人更是三句話不離囡囡,討好著宋氏,宋氏也耐著性子與她們打著太極,看有那苗頭提到囡囡的親事,告了聲罪,拉著李葉走遠了。
杏花村三麵環山,一條清水河路經杏花林流到清水縣,地勢呈斜坡式,早年曾發過大水,有錢的人家都將房子建到了高處,以防水災,低處也有零零散散的幾戶人家,都是些窮困潦倒的外來人家。李葉的家建了半山腰上,聽說還是以前一戶人家發達了搬家,李夫子來這裏才有房子住,不然也和那些人一樣隻能住低窪的地方了。
集市離杏花村有百十來裏的距離,宋氏和李葉租坐有牛車上,和幾位大嬸、小媳婦擠在一起,顛簸了一路,才來到集市。位於清水縣的集市,規模不小,從街頭看過去,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宋氏叮囑李葉道:“囡囡,這集市人多,你千萬要跟緊娘,別走丟了,就算走丟了,留在原地等娘去找你,知道嗎?”看女兒的注意力全都在街上,宋氏隻能指望自己多看顧她一點,免得發生意外。
時近年關,大雪留下的痕跡並沒有影響人們的熱情,三步一堆雪,五步一攤雪,掃雪的工作做得很好,地上感覺不到濕意。街道兩旁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醫館、客棧、商鋪等等。大的商鋪門口還掛著副上聯‘春風春雨春色春滿樓’,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叫賣的小販,有挑著擔子的農夫,有騎馬的小史,有看相的術士,有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行乞的老人小孩,形形色色,無所不俱。第一次看到古代的街景,李葉心裏無比震撼,不比現代的商場差,那獨有的鄉土氣息,琳琅滿目的各式商品,古老傳統的文化習俗,令人折服。
李葉目不暇接的看著兩旁的商販,問道:“娘,咱們今天帶了多少銀子出門,女兒想買兩盒脂粉,”買脂粉吸是一個借口,李葉想知道的是李家的經濟狀況。這個時代,用的依舊是銀子,一兩銀等同一吊錢(即1000文),一兩黃金等同十兩白銀,一石米(即100斤)要一兩白銀,一斤豬肉要二十文,一畝良田隻要七八兩,一個平民一年生活隻要一兩半就足夠了。宋氏見女兒這段時間日日苦讀,自落水以後也不像以前那樣老吵鬧著去集市買東西,心疼不已,道:“囡囡,你想買多少脂粉都可以,娘帶足了銀子,不用擔心。”
宋氏的回答讓李葉心安了,前身是個購物狂,隔三差五的就會和她娘跑縣裏來賣東西,衣櫃裏大把沒穿過幾次的衣服,梳妝台上的首飾也大都嶄新,看上去李家也不像是窮人家,可住的那屋子實在是破爛的可以,真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
“我們先去看看衣料,再給我們的愛臭美的囡囡買些脂粉首飾,走,”宋氏揄揶道。“娘,女兒那有臭美,娘不許這樣說我,”,說著還上前撰著宋氏的衣袖做不依嬌羞狀,宋氏忙撫慰了她兩句,母女兩笑鬧了一陣,相攜向製衣店走去。李葉對宋氏的溺愛有所了解,囡囡提出來的東西,不論是什麼,他們都會一概滿足,囡囡性子隻是綿軟,不是刁蠻跋扈,就該說他們教的好了。
雖然是下午,可人群一點都沒減少的趨勢,反而越來越多,李葉和宋氏好不容易穿過人海來都這家製衣店前,製衣店大概是老字號了,領著看衣料的小廝忙得腳不停蹄,送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討價還價的聲音不時從裏麵傳出,掌櫃的算盤打得劈啪。邁步走進去,宋氏抬眼看了下掌櫃,掌櫃立馬上前和宋氏打招呼,直說著“李夫人好久不來我這小店照顧生意了,可是有什麼招待不周的地方,”宋氏連連道歉,看上去,兩人交情非淺,這家製衣店在囡囡的記憶裏,是經常光顧的,好像李夫子和這家店的老板關係密切,這家店說是還有李夫子的三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