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尚無法解釋,他們正從不同角度對自然界中的生命螺旋進行探索。

人體生物鍾之謎

每當冬天來臨,天氣變冷時,大批的候鳥紛紛南飛,尋找越冬的棲息地:而當春歸大地、萬物複蘇時,它們又歸心似箭地飛回到久別的故鄉。這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長期的觀察發現,候鳥每年回歸的時間總是趨近於一個確定的時間。這就容易使人產生猜疑:是否在生物體內存在著一種類似人間鍾表的計時裝置,它支配著生命有節律地活動?

人類自身地擺脫不了這類現象的困擾。這類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研究。最著名的要數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維也納心理學教授斯渥伯達和德國科學院院長弗裏斯。他們是研究人體生命節律問題的先驅。他們以及他們以後的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僅情緒和智力,而且血壓、體溫、心跳、腦電波、血液中的鈣、鈉離子的濃度等,都有明顯的周期性。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人體產生了生命節律呢?

關於這個問題,傳統的觀點有兩種。一種叫做外源說,一種叫做內源說。持外源說者認為,外部環境的廣泛信息(如電磁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星運周期、月相變化等)是導致人體生命節律的動因。持內源說者則認為,生命節律取決於人體的內在因素,人體特有的固有機能是產生生命節律的根本和直接原因。

多少年來,內源說和外源說各執互不相讓,莫衷一是。於是,關於生命節律的第三種學說便應運而生了。這就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說。

相互作用說的主要觀點是:人類及生物在進化的曆程中,必須首先在生理、行為上適應環境的節律。因此,有機體的基因上留下了必然的自然節律痕跡,表現出天生的節律。但這種節律又受環境的影響,所以人體能根據環境狀況加以調節。

人體的生命節律現象究竟如何解釋,看來還有待人們不斷地探索。

人體長毛之謎

人的身體平滑光潔,不像一般的哺乳動物那樣長滿長毛,但是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卻是全身長滿濃密的長毛。曾經有人產下過“毛孩”,毛孩渾身長滿濃密的長毛,智力卻與常人無異,科學家將毛孩歸於人類的返祖現象。

那麼人的身上為什麼不長滿長毛呢?人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褪去長毛的呢?對於這些疑點,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人類遠祖在進化的過程中,出於衛生等原因,才使濃毛退化掉的。因為濃毛是寄生蟲滋生的場所,人類祖先學會了狩獵之後,更容易將毛皮弄髒。有人觀察發現,一種以動物屍體為食的禿鷲常常要把頭伸到動物的屍體中去,於是頭部常常沾滿了動物的鮮血。長此以往,禿鷲頭部的羽毛就顯得很不衛生。所以,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禿鷲頭部的羽毛就漸漸褪去了。人類身上的體毛也會出於同一原因,像禿鷲頭頂的羽毛那樣褪得精光。但是,也有人表示異議:如果是出於衛生原因,那麼黑猩猩的身體表麵為什麼長滿了濃密的體毛?

於是又有人提出,濃密的體毛是用來禦寒的。當人類學會了用火之後,似乎就不需要用體毛來禦寒了,毛皮顯得多餘。所以,人類在學會了用火之後,用於禦寒的毛皮就漸漸脫落,人逐漸成為皮膚光滑、僅長汗毛的動物。但是要證明這一點,證據還不夠充分。

另一種說法認為,人在狩獵的過程中需要長途奔跑而在奔跑的途中人會出汗。長滿全身的長毛很不利於身體散熱,並且還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使人跑不快。褪去長毛,自然會多出汗,更好地散熱。失去了長毛的人在寒冷的夜晚無法抵禦嚴寒,所以在皮膚底下產生了厚厚的一層脂肪,用來抵禦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