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站的評論怎麼寫
專欄
作者:朱德泉
去年12月28日,從13:39開始,人民日報官微連續播報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京橋熱電有限公司和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看望一線職工、慰問困難群眾,並向全國人民祝賀新年的消息,其中13:39、13:47,微博透露他在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單吃包子的事兒,瞬間在網絡火爆。
此後,圍繞著慶豐包子鋪,網民開始各種解讀。熱點新聞微博化,新聞網站怎麼辦?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網絡以秒計的競爭速度麵前,掌握不了第一報道權,就要抓住第一解釋權。第一報道權靠消息圖片,第一解釋權靠的是即時評論。
長期以來,網絡評論的思維方式在固化,在行文和反應能力上都存在越來越紙媒化的傾向。一方麵,很多網站的評論作者遠離網絡工作,有的本身就是紙媒的評論員;另一方麵,即便是網站評論員,既能寫自媒體微評又能寫網站評論的也不多。如果不能打通自媒體和主流網站兩個輿論場,就很難實現新聞網站評論的創新和有效引領。
能不能先在微博進行係列微評,聚合後再在網站發布?這樣,一篇篇微評在與網友的互動中潤物細無聲,一篇評論就變為多篇微評、焦點透視就變為先散點後焦點,把由表及裏的寫作過程公開化,無形中就會搶得先機,擴展網絡評論的覆蓋廣度。
我開始用實踐檢驗這一設想。當天去新華書店的路上看到了人民日報官微發布。於是,從14:25開始,我決定先寫最初的感受,並將人民日報官微的圖文通過轉評導入我的微博。
@大眾網朱德泉:總書記帶頭倡節儉之風,好!吃包子好,既簡單又有營養。中午加班,剛吃了仨,海帶肉的,輔以三瓣蒜。山東金鄉大蒜,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慶豐等包子鋪應多進點。吃包子不吃蒜,營養減一半。
這條微博短時間閱讀量達到1.1萬,轉發17個,評論13條。14:55,我用手機在新浪微博發布了第一篇快評,並通過QQ工作群安排大眾網官微同步發布。
【敢當快評1:總書記吃包子,意在重申“兩個務必”】這個周末,習總去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單吃包子,火的不僅僅是這家老字號,黨員幹部們要明白,火得更應是黨的好傳統。1949年3月,毛主席在西柏坡號召全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這條快評,承接點出“倡節儉之風”的首次轉評,對比迅速出現的微博上各種嘈雜的聲音,力求對總書記吃包子進行正確的解讀。
為了把網友帶進寫評論的空間感留住他們,我隨後用手機拍了張書店圖片上傳,並寫了篇帶有預告性質的微博:書店即景。在書店,寫快評,約三四篇,請關注。這條看似沒有多少信息含量的微博,閱讀量也達到了3.3萬,轉發21個,評論8條。
【快評2:牢記成儉敗奢,決不當李自成】12月26日,習總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在黨。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誌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性課題,增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自覺。
……
之後,我又寫了快評3~7。在寫係列快評的過程中,我也穿插對書店寫作環境的評價與網友繼續互動。
回到家中,寫了帶有概括性的第8條評論後,馬上用電腦聚合成一篇敢當時評《總書記吃包子,火的是黨的好傳統》,加編者按後在大眾網和微博分別頭條、置頂發布。
據“知微”輿情軟件監測,這8條快評微博(不含網站版轉載)通過4級以上轉發,閱讀總量達到757.6萬次,每條微博的平均閱讀量達到94.7萬次。
重點新聞網站的評論必須參與到自媒體輿論場有效發聲,才能更好地發揮評論的旗幟作用,並在引領中提升自己的輿論影響力。具備手機寫作能力、手機快速檢索能力是網絡評論員倚馬可待的基礎,而敏銳的政治判別力和日常政治素養的積累尤為重要。
(作者為大眾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