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基業 (上)(2 / 2)

四個條件都很簡單,白紙黑字在各家學校門口貼著。第一,年齡要高於十七歲,除大學之外,其他學校皆讀到了最後一年。第二,身體健康,無眼睛、耳朵或者四肢上的殘疾。第三,識字超過了兩千,能算百以內加減乘除,並且能通讀並解釋淮揚目前的各項律法。第四,有誌於振興華夏,縱百死而不旋踵。

至於學子的出身、籍貫、父母所從事行業、家族中是否有人曾與大總管府為敵等,則一概沒有列入大總管府的考慮範圍之內。反倒在告示底部鄭重標明,各級衙門和校方不得因為學生出身而阻礙他去大總管報名,否則,必追究到底。

這一條注釋看似畫蛇添足,卻令很多年青人心裏燃起了熊熊烈火。華夏民族自漢代以來形成的傳統,就是通過當官出仕來證明一個人是否優秀。所以,除了極少數誌向高潔的隱士之外,基本沒有讀書人願意長期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白身。而商校和府學當中,特別是前者裏頭,有很多學子都是因為其長輩曾經站在了大總管府的對立麵,導致這輩子已經失去了出仕的希望。猛然間發現,大總管府居然“饑不擇食”了,當然要牢牢地將機會把握住。

在他們的影響下,揚州、淮安、高郵和集慶等地的一些舊院落裏,暗暗形成了除了青壯和適齡學子外,第三股興奮的潮流。

“淮安軍要北伐了!”

“大元朝的氣數真的盡了!”

“皇上和皇後、太子三個,夫妻反目,父子相殘。自己非要往絕路上走。這老天爺,豈不是真的給朱屠戶開了後門兒麼?”

“真天子自有氣運在。想當年,漢高祖不過是一個地痞!天下照樣姓劉四百餘載。”

“唉,造化弄人啊。早知道天命在他,大夥.....嗨!”

曾經為了名教正統而戰的士林翹楚們,曾經恨不得元軍將“紅巾賊”犁庭掃穴的地方土豪們,還有一些被抄沒本錢,卻僥幸留下性命的前鹽梟們,看著自家晚輩收拾起書本,興致勃勃地準備去大總管府應募的舉動,此刻眼睛裏的期許,居然多過了憤懣和不甘。

改朝換代麼,常見的事情,唉!朱屠戶已經露出了真龍天子之氣了,難道大夥還能繼續跟他對著幹?那樣的話,非但耽誤了自己,而且耽誤了晚輩們的前程。所以,與其執著於過去的仇恨,不如放開眼界往前看。畢竟除了失去了一些舊有的特權之外,這幾年,大夥的日子還算過得去。而朱總管所推行的平等之政,也沒像大夥先前想得那麼可怕。隻要你不試圖螳臂當車,大多數情況下,新朝比蒙元還要跟更講道理一些,至少不會動輒闖進家裏來殺人,動輒將你給抄家滅族。

注1:明代文獻《使琉球錄》嘉靖、萬曆出使琉球的記錄,從福建到首裏(即現在的那霸)需要七晝夜,慢則十日可達,可以推算航速大約在一晝夜行八十多公裏到一百二十公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