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革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1 / 3)

第六章 改革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實踐證明,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創新,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強大動力,是促進文化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當前我國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全會確定的文化體製改革總體目標有四點:

——在宏觀層麵上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製。

——在微觀層麵上著力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製。無論是文化企業還是文化事業單位,都要通過改革創新,形成富有效率、充滿活力,人人奮發向上的生產、經營、服務機製。

——在市場層麵上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積極作用。文化資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場機製,改革政府包辦一切文化的狀況;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也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

——在國際層麵上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關鍵是要改革、重構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體製機製,主要通過市場主體、市場渠道、市場競爭和名牌文化產品,超越他人的文化服務,實現“走出去”,讓中華文明傳遍世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對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作了重點部署,明確提出了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各項任務。

——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中央決定加快國有文化單位體製改革,就是在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的基礎上,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這是文化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創新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機製和投融資體製,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自我發展,通過上市、債券、股份製等多種方式麵向資本市場融資,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實力。

——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文化市場主體、文化產品的流通要與市場接軌,就要靠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培育傳統文化產品交易市場,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動漫遊戲等文化產品市場和演藝娛樂、影視劇等演出市場,有重點地打造一些全國性國際性的文化產品交易平台,辦好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重點展會,擴大市場影響力;發展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物流基地。

——創新文化管理體製。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文化管理效能。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放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以改革開放的精神重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體製機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文化體製改革的領域

1986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曾對文化的範疇作了界定:“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衛生、體育、文物、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這個界定基本上符合國內外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對文化範疇的理解。

當前所說的文化體製改革,主要涉及文學藝術、文物、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科技館以及社會文化、娛樂休閑與網絡建設與管理等領域。

怎樣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準確把握我國文化市場體係建設的客觀實際,從產品市場和交易平台、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要素市場和中介機構等方麵,對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作出了重大部署。

加快形成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製和法製環境。特別要注重建立健全有利於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的激勵機製,鼓勵包括各類文化企業和個體在內的文化主體,以創造和創新為根本手段,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文化產品市場是消費者選擇和購買文化產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是擴大文化消費的關鍵環節。隻有大力發展文化產品市場,才能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快速、通暢送達消費者。要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傳統文化和網絡文化產品市場。要鼓勵發展城鎮各類書店和農村各類發行點,拓展城鄉出版物市場。要著力規範和發展演出市場,推廣票務連鎖服務,形成覆蓋全國的票務連鎖服務網絡。要著力繁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推動影視劇作品加快流通。

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是文化產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渠道。隻有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文化產品才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配送。發展文化產品連鎖經營,鼓勵文化企業發展特許經營網絡,使連鎖業態成為文化產品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發展電子商務,充分利用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建網絡文化產品交易平台,最終建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

文化要素市場是文化生產所必需的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進行交易的場所,是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必要基礎條件。規範文化資產和藝術品交易,建立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托管、流轉和變現的製度,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為文化企業的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技術交易等提供專業化服務;完善文化信息交易市場,提升服務水平;完善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市場,引導和規範各類文化要素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

文化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在文化市場中具有服務、協調、自律和監督等重要功能,是文化產業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一方麵要鼓勵各類文化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市場協調、行業自律、監督服務與維權等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麵,要積極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谘詢、擔保拍賣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製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引導其規範運作,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中央級出版社體製改革任務如期完成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製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全國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製作等領域基本完成全行業轉製,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製590家,非時政類報刊完成轉製595家,人民網等10家重點新聞網站完成轉製任務,22個省區市實現省內廣電傳輸網絡整合。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千多家,核銷事業編製18萬個以上。

甘肅省文化體製改革的曆程與成果有哪些?

2006年5月,一場“攻堅戰”正式打響——甘肅省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全麵啟動。

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多次聽取彙報,研究部署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省上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宣傳文化部門調研,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像重視經濟硬實力那樣重視文化軟實力。

2006年10月,甘肅人民出版社轉企改製為讀者出版集團,由此,文化事業單位“轉企”的大幕正式拉開。此後,各試點單位改革陸續展開。

2007年5月,為了支持和推動甘肅省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包括財政投入、稅收、社會保障、土地、投融資、收入分配、機構編製、人事管理等方麵的一係列新政策、新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宣傳文化戰線和試點單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按照既定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於2010年全麵完成了試點任務:

——讀者出版集團、省新華書店集團、甘肅文化出版社、蘭州大學出版社等全部完成轉企改製任務;——省雜技團率先在省直文藝院團中轉企改製,轉變經營機製;——甘肅日報社將廣告、發行、印務、後勤服務部門和子報逐步剝離,組建了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公司;——廣播電視網絡整合有序推進,省廣播電視網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