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在樹上的茶壺

作文與做人

作者:琴台

有個笑話,說的是一個人偶爾得了把紫砂壺,非常喜歡。睡覺時,他把紫砂壺放在床頭的小櫃子上,夢裏一個翻身,紫砂壺的蓋子不慎跌落。被驚醒後,他既心疼又氣急敗壞,沒有了蓋子的紫砂壺還有什麼用處?於是一甩手將茶壺丟到了窗外。第二天早晨起床,卻發現茶壺蓋子完好無損地落在拖鞋上。想起已經丟到窗外的茶壺,他又悔又惱,飛起一腳把蓋子踩碎!吃完早飯,扛著鋤頭出工,一眼看見窗外的石榴樹上,那把沒蓋子的茶壺,正完好無損地掛在樹杈上。那人欲哭無淚,讓觀者既惋惜又感歎——誰的人生裏,沒有過一把掛在樹杈上的茶壺呢?

一個年輕人,到城裏做工,投奔到一個大學教授的親戚的門下。他不過初中畢業,找份工作並不容易,東奔西跑地忙了一個月,錢沒掙到,家裏突然來話:父親病了,急需用錢。窮途末路之際,他從親戚家裏偷了500塊錢寄回去。他忐忑不安地從郵局回來,扒著門縫看到親戚正在打電話,隱隱約約聽見說到錢還有自己的名字。他馬上著了慌,揣測偷錢的事情已經敗露,心亂如麻,於是慌不擇路地衝進去就把親戚殺害了。後來這個人被逮捕歸案,事情的真相卻出乎他的意料。原來那個親戚並不知道他偷錢的事情,他當時打電話給另一個親戚,因為他聽說年輕人的父親病了,正和對方合計給他家裏寄點錢去。

紫砂壺的主人以為蓋子掉在地上必然碎了,所以,把完好的紫砂壺也丟掉了。偷錢的年輕人以為偷盜敗露必然受罰,所以,先下手為強,殺了無辜的親戚。

而生活的豐富與歧義在於,許多表象上貌似的必然,其實質卻往往是相反的。許多時候,隻有堅持到了最後一步,生活的真相才會水落石出。

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老一少兩個朋友,誤入深山老林,幾乎彈盡糧絕。夜裏,年輕人正昏昏欲睡,忽然看到老者悄悄在石頭上磨匕首。他一下子驚在那裏,想起了過去聽說過的——人餓到一定程度,會吃掉同類。一股涼氣從心底冒出來,死亡的恐懼之外,如今又增添了被殺的危險。年輕人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他也開始一有時間就磨自己的匕首。水和幹糧越來越少了,兩個人開始互不避諱磨匕首的急迫。偶爾年輕人看一眼老者,發現對方正若有所思地看著他,他就更加使勁地磨起自己的匕首來,一邊磨一邊想:什麼時候動手合適,我一定要搶在他前麵下手。當最後一塊幹糧吃完之後,年輕人看著睡在另一側的老者,悄悄舉起了匕首。老者卻突然一個翻身,跑出了山洞。年輕人正在猶豫著該不該追出去,忽然聽到老人驚喜地呼喊:“有人來救咱們了。”年輕人跑出去一看,一小隊探險隊員正從叢林深處走來。得救的年輕人把匕首遠遠地拋出去,沒想到老者親自給他撿了回來。他拉著年輕人的手頗動感情地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還這麼年輕,怎麼肯以自殺來成全我,實在萬不得已,我會在你動手之前殺掉自己,讓你有充足的食物。”

這個故事中,如果沒有及時出現的探險隊員,年輕人的匕首將會犯下多大的罪惡!幸運的是,他們沒有死,更令人震驚的事實是,老者並非年輕人想的那樣歹毒,他是準備自殺來成全年輕人。和掛在樹上的茶壺比起來,迷失在深山的年輕人是幸運的,因為他等來了真相,少了一份為盲目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其實,真相麵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隻要你有足夠的耐心,隻要你肯眼見為實後再做出決斷。說到底,很多遺憾,不過是因為我們那習慣性的想當然造成的。生活如此廣博豐厚,個人的想當然,往往是狹隘、偏執甚至謬誤的。為了讓美好的生活少一把“掛在樹上的茶壺”,從今天起,讓我們多一份耐心給自己、給外物,凡事多想七分好,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分遺憾,多一分圓滿。

摘自《風流一代》

【亮點旨趣】

卒章“為了……美好……讓我們多一份耐心……凡事多想七分好……多一分圓滿”,點化文旨——“真相”出現,一要“耐心”,二要“善心”。

第一條要求,是從教訓中提出來的。請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蘊含“不耐心”的詞語。

第二條要求,是從正麵提出來的。請從故事中找出“凡事多想七分好”的事例。

文章從兩個層麵彰顯“‘真相’出現”的條件,第二個層麵“善心”到達更高的境界。

【創意仿寫】

以“等待”為題寫記敘文,卒章用“隻有耐心是不夠的”,點化文章縱深開掘之旨。

Tip:收藏+分享情感讀本·文明篇(2012年7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