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韻的當代詮釋
聽樂記
作者:胡越菲
2015年5月7日,這場“中美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上演。音樂會雲集了美國“羅馬大獎”獲得者梁雷先生、哈佛大學作曲教師理查德·鮑頓(Richard Beaudion)先生以及上海新生一代青年作曲家與學子們的室內樂新作,所有的作品都是中國首演。音樂會聚焦於目前熱議的兩個主題——中國和環保,通過對中國古曲、古詩、古詞的追憶,以及簡潔的樂器編製、節儉的燈光素材等筆法,綠色低碳的理念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
音樂會的開場曲是美籍華裔青年作曲家梁雷的《園之八》。梁雷在哈佛大學獲作曲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音樂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作曲學科主任,《華盛頓郵報》評價他的作品“出奇地不同凡響,精彩絕倫地獨特,毋庸置疑地優美”。2011年,梁雷榮獲美國羅馬學院(American Academy in Rome)頒發的“羅馬大獎”(Rome Prize),這是美國音樂界給青年作曲家的最高榮譽之一。前不久,梁雷又獲得了美國“普利策”作曲大獎,2013年,《格羅夫美國音樂辭典》收入評介他的條目,這位華裔作曲家可以說是當今作曲界的“大紅人”。
從節目單上發現,《園之八》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為任何獨奏樂器而作”。這聽起來讓人有點匪夷所思,每一件獨奏樂器都有其不同的特性,一部作品要能在所有樂器上演奏,這如何辦到呢?但是,現場聆聽了以後,所有的疑問都迎刃而解:整部作品全部由一個個長短、快慢、力度不一的單音組成,緩慢而悠長的氣息中夾雜著一些急促而短小的音,經過在不同音域的排列組合,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雖然這次音樂會中,它是在鋼琴上演奏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它在小提琴、琵琶、吉他等其他樂器上演奏的效果,也許音色有所不同,但氛圍、意境是相似的。好一個“為任何獨奏樂器而作”!
《園之八》共包括“天”“地”“東”“南”“西”“北”六首。從作品的結構上來說,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演奏家既可以一氣嗬成地演奏整部作品,也可以選擇其中兩三首形成組曲,或者作為間奏曲每首獨立演奏,甚至還可以在六件樂器上同時演奏,“六條旋律相互重疊,交織成一片和聲”。在本場音樂會中,“天”“地”兩個樂章被置於開頭,相當於整場音樂會的引子,“東”“西”“南”“北”四個樂章則作為下半場的開篇之作,與上半場形成了一種呼應的效果與結構形式。
這套作品是作曲家受明朝園藝家計成的《園冶》啟發而創作的。計成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借景”的重要性——園林不是一個封閉的結構,而是一個開放的觀念,四時的氣候變化、園林內外的自然環境,甚至遠山傳來的鍾聲,都是園林的一部分。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是用聲音建構的園林,聽眾在欣賞時如同閑步在一個聲音的花園之中,盡情地遐想……
哈佛大學作曲教師理查德·鮑頓博士的鋼琴獨奏《靜物》(Still Lifes)分為性格鮮明、風格各異的四個樂章,分別取材自作曲家自己其他作品的片段——第一樂章和最後一個樂章來自一首創作於2008年的聲樂套曲《詢問》(Nach-Fragen),第二樂章帕凡舞曲來自一部未完成的歌劇《皮埃爾》(Pierre),第三樂章雙卡農來自作曲家的管風琴作品《夏季卡農》(Summer Canons)的第六首。
作曲家本人表示,自己經常從畫家和繪畫技巧中得到靈感。這部作品的名稱“Still Life”就是來源於繪畫中的術語“寫生”——藝術家畫一組無生命的物體。而他從自己的其他作品中抽取片段來組成新的作品,也是借鑒了“寫生”的做法——在寫生中,畫家會從日常生活中“抽取”物品,比如一個水果,一個碗,或者一朵鮮花,然後將選中的物品作為一組畫下來。在他的《靜物》中,他從作品原本自然的環境中“抽取”了四個音樂瞬間,將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排列。當被放置在新的文本中時,這些被選中的音樂片段呈現出了一種新的共鳴,彼此產生了新的聯係,非常有趣。
中國作曲家明虹為長笛和鋼琴而作的《佳節》,來自作者在海外留學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深切體會。明虹曾在俄羅斯求學多年,先後畢業於聖彼得堡裏姆斯基-科薩科夫音樂學院和赫爾岑師範大學,創作了各類體裁的音樂作品。在這部作品中,她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作品的整體結構采用西方的回旋奏鳴曲式,同時加入了中國戲曲板式彈性變速的節律布局。音樂雖然不能說是有調性,但給人的感覺悠揚動聽,略帶憂傷的主部主題與源自家喻戶曉的《春節組曲》副部主題,共同演釋了喜悅的節日氣氛和濃鬱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