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盟軍出動1萬多架飛機,近6000艘艦船,再加上接近300萬人的強大兵力,發起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在盟軍強大的空軍和海軍火力下,希特勒反複吹噓的“大西洋壁壘”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盟軍數百萬大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盟軍上岸後,立即鞏固灘頭陣地,並向法國腹地進攻。
美國新成立的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將軍,跟德國的古德裏安和隆美爾一樣,擅長於利用坦克進行突擊作戰。7月30日,他麾下的坦克部隊攻克阿弗朗什之後,即讓布列塔尼半島的德軍自生自滅,然後,他率領自己的部隊揮師東向,對仍然在諾曼底一線作戰的德軍進行一次大包抄。
8月18日,巴頓所部、英國和加拿大的部隊合力將西線德軍主力包圍在法萊斯一帶。接著,在盟軍絕對優勢的空軍和地麵火力打擊下,德軍部署在西線的兩個集團軍被全部消滅,德國在法國和比利時的防禦也隨之瓦解。
8月23日,盟軍進至巴黎東南方和西北方的塞納河一線,兩天以後,雅克·勒克萊爾將軍所率領的“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和美國第4步兵師攻入巴黎。
駐防在法國首都的德軍部隊難以抵擋盟軍的進攻,他們倉皇撤出巴黎,向東逃竄。德軍撤退時,由於時間緊迫,甚至沒能來得及炸毀塞納河上的一些橋梁。
8月25日,巴黎這座被德國占領了4年之久、有法蘭西榮譽之稱的偉大城市被盟軍收複。
盟軍收複巴黎以後,並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他們向東追擊,持續打擊德軍。德軍無法抵擋盟軍的進攻,隻好向著德國本土方向逃竄。
1944年9月1日,已經晉升為元帥的蒙哥馬利率領加拿大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攻入比利時。
9月3日,布魯塞爾解放。
9月4日,盟軍兵臨比利時海港城市安特衛普。駐防在安特衛普港的德軍沒有料到盟軍的進展如此之快,他們自忖無法擋住盟軍的進攻,就趕緊腳底板抹油,逃之夭夭。
德軍在撤出安特衛普港時,沒有來得及破壞安特衛普的港口設備。這對盟軍來說無疑是一大喜事,因為該港口中的障礙物一旦被掃清,就可以成為繼法國的瑟堡港之後,美英盟軍的又一個主要供應基地。
在英國和加拿大部隊的南麵,霍奇斯將軍所部美國第1集團軍以同樣快的速度攻入比利時東南部,將納繆爾和列日收入盟軍囊中。
在第1集團軍南麵,巴頓所部第3集團軍攻克凡爾登,將梅茨團團圍住,並進抵摩澤爾河畔。
在貝爾福山峽,美國第3集團軍與法美第7集團軍成功會合。法美第7集團軍的指揮官是亞曆山大·派契將軍,該集團軍於1944年8月15日在法國南部海岸一帶登陸,並由南至北攻擊前進,直抵德法邊境地帶。
到1944年8月底,西線德軍已經損失50萬人,其中超過半數被盟軍俘虜。除去這些人員損失之外,德軍還損失了幾乎全部的坦克、重炮和載重汽車。
德國B集團軍群參謀長斯派達爾對西線的糟糕戰局這樣形容道:“地麵部隊已經不複存在,更不要說空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