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者同行,自己也會變得充滿智慧。——所羅門箴言與好人為伍,你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好人。——喬治·郝伯特①

人實際上並不與其他人親密相處,但是人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他人的熏染,比如手勢、嗓音或風度。——培根②

我的座右銘是: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為鄰會讓自己受益無窮,無論是學識方麵,還是品德方麵。——薩克雷③

獨自前行總比與竊賊搭伴要安全得多。卑鄙的人同樣不能與之為伍,因為他會偷走你寶貴的時間,倘若他對你沒有更深的惡意的話。——斯賓塞④

無論是智慧的談吐,還是愚蠢的舉止,都像疾病一樣,使人們相互傳染。因此,人們一定要對自己的交往多加留意。——莎士比亞不要被假象蒙蔽。與惡人為友會腐蝕掉你的美德。——聖保羅

①喬治·郝伯特(1593~1633),英國詩人、牧師。

②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小品文作家。

③薩克雷(1811~1863),英國小說家。

④斯賓塞(1820~1903),英國哲學家。

培根勳爵的著名散文《論友誼》,一開篇就引用了這樣一句名言,“獨處中感到快樂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這句話大概是在轉述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過的話:“不能與社會融合和對環境無所求,並在獨處中獲得滿足的人,不屬於這個國家,他要麼就是一頭野獸,要麼就是一位神祇。”人從本性上來講就具有社會性。獨自生活不會是愜意的,至少,心智健康的人不會樂於孑然一身地生活。我們內心深處不可消除的本能會讓我們尋找同類。嗜好獨處的人,其內心一定具有某種不正常,甚至令人感到驚駭的心理因素。我們所擔負的責任和與生俱來的天性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與同胞共處。社會是我們履行道德責任的地方,社會為我們提供成長與完善的必要條件。隻有在他人身上,人才會實現他自己。上帝說:“要像愛自己那樣愛你的鄰人。”這句話並非不近情理的粗暴命令,而是在向人們指出,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鄰人,人都擔負著同樣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理性與道德上的進步。我需要熱愛鄰居,同樣,鄰居也需要我對他的愛。有時,我們的確需要獨處的機會,因為內心的一些感受消耗了我們的精力,讓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感到痛苦,甚至根本無法與他人相處。巨大的悲傷、誘惑,甚至是喜悅,都會使心靈陷入孤獨的狀態。

但是,這類的孤獨必然是轉瞬即逝的,而我們正常的生活狀態離不開我們努力營建的人際關係與交往。基督從充滿誘惑的山上走下來,也從悔過自新的山上走下來,為的是把他自己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三位一體的信仰表明了人們對於那種像神一樣的絕對的孤獨懷有本能的厭惡,就仿佛大自然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對於體現神的完美是必不可少的。耶穌在聖父與聖子的融合中看到了人類應該怎樣相互融合。隻有與同胞的生命結合起來,我們的生命才可能獲得完滿與健康。我們本能地尋求友誼,尋求友誼所帶給我們的撫慰與幫助,這構成了我們平凡經曆中的喜與樂。培根勳爵帶著他一貫的睿智說道:“把自己同朋友結合起來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即快樂會加倍,而悲傷則會減半。不與朋友分享,快樂不會增長;不讓朋友分擔,那麼他的悲傷則難以減退。”德國有一條非常精辟的諺語——

Geteilte Freude,doppelte Freude;

Geteilter Schmerz,halber Schmerz.

可以把它翻譯成:

“把快樂送給別人一半,快樂會翻倍;把悲傷分給別人一半,悲傷會減半。”

無一例外的是,快樂與悲傷都會激起向他人傾訴的欲望。

群體對我們的心情和性格發揮著巨大的無法言說的影響,這一點鮮明地體現出我們對社會的依賴。仿佛有一個引力把我們拉向群體,在這個引力的作用下,我們融入群體,並受到普遍情感的左右,甚至暫時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處在群體裏,人們常常不會像獨處時那樣說話辦事。多數人的舉止言談並非出於內心的真實想法,僅僅是隨俗罷了。個體要麼被眾人抬舉得超出他本人真正的高度,要麼就被貶低得低於他真正的價值,這一切都取決於群體一時的情緒與判斷。在相對狹小的交往範圍裏,情況也同樣如此。人極少能夠完全獨立地做事,總是要受到周圍人群的潛移默化,其言行也要受到環境的製約。但是,這裏我要談的並非是“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樣泛泛的話題,而是更具體的,即人的交往。夥伴,從這個詞的根意上來看,就是指和自己分享麵包的人。前綴con的意思是“一起、共同”,“panis”的意思是“麵包”。一個人的夥伴就是他所交往的人。這裏,交往的密切程度是個非常重要的標準。人們常常要區分“夥伴”與“朋友”之間的區別:朋友是指自己能夠向其敞開心扉並與之推心置腹的那個人,而夥伴則既包括朋友,又包括那些比較熟悉但是並非很親密的人。的確存在著這樣的差別。因為人可以有很多夥伴,卻隻能有少數幾個朋友。但是,我現在要講的事情並不是要對朋友和夥伴加以區分,我請大家思考的是夥伴之間的影響與義務。我要講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朋友的影響。

2.交友中的選擇。

首先,大家必須明白,我們與之交談、工作乃至共同生活的人,也就是我們周圍的人,必然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有些人從人際交往中受到的影響比別人小,因為的確有些人的天性不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這倒不是說這些人就比別人高貴或者本性堅強,因為人雖然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但這並不妨礙他具有健全而自尊的個性。但是,我們要比自己所認為的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生活的洪流不斷衝擊著我們,在我們的思想、習慣和品格上留下或好或壞的影響。多數人都屬於自己生活於其中的那個年代。也就是說,多數人都與和自己同時代的人具有相似之處。常常會出現一些超越自己時代的人,他們甚至顯露出未來年代的時代特征。這些人是預言家式的人物,比如偉大的思想家們:羅傑·培根、喬爾達諾·布魯諾、伊弗雷姆·戈特赫德·萊辛,以及偉大的改革家威柯利夫、胡斯和薩伏那洛拉。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是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產物,社會的同化力量要遠遠大於個體保持個性的力量。從一個人的交往圈子來看,人際交往對於品格具有非常顯而易見的影響。英語有一句俗語:“觀其友,知其行。”我們的行為不斷受到周圍人際交往的深刻影響,我們無法回避這種影響。我們可以決定同好人交往還是同壞人交往,這樣也就決定了我們將受到的影響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但是我們卻無法擺脫動態的環境。“不要被蒙蔽,”聖保羅說,“與壞人結交會腐蝕你的美德。”大家幾乎都在用道德的眼光來審視自己選擇的人際環境。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而我們還應該看到另一個方麵。如果跟壞人交往會腐蝕我們,那麼跟好人交往就會淨化並提高我們。我要大家牢牢記住的是:無論你同什麼人交往,他們都必將對你的品格產生深刻的影響。不懂得這個道理,或者無視這個道理,定會招致嚴重的危害。不要覺得你可以和粗俗的家夥交往而自己卻可以保持文雅。不要覺得你可以和思想齷齪的人長期交往而你卻出淤泥而不染。拉瓦特①曾說:“從廚房走出來,身上就會帶著油煙味;校園裏的氛圍始終體現在學生身上,和咬文嚼字的學究混在一起,也難免會變得幹巴巴不通人情。”拉丁語裏還有一句諺語:“和瘸子一起生活,你也將一拐一拐地走。”

①拉瓦特(1741~1801),瑞士詩人。

思想單純的年輕人所犯的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交錯了朋友。由於容易被對方和藹的外表所迷惑,以及對於這個世界懷有激情卻又知之甚少,年輕人特別容易上當受騙,或者不太注重深入了解那些偶然認識的人究竟具有怎樣的品格。沒有哪個熱血青年會頭腦冷靜地幹壞事,或者明知對方不好也要照著學。很多人一遇到下流淫穢的事情就慌忙躲避,就連偶然地想起那些不誠實或可恥的念頭,他們都覺得不可容忍。可是這些人卻草率地跟一些壞人交往,然後受到他們惡劣行為的影響。於是,很快地,本來非常敏銳的良知在不知不覺間變得遲鈍了,純潔的心靈沾染上了汙點,美好的熱情日見削弱,以至徹底熄滅。幾年以後,他們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就在今晚,這座城市裏,有很多年輕人,不久以前他們的心地還是一片純潔,即便不懂得太深的道理,但憑著本能他們也願意做個真誠高尚的人。可他們現在已經發生了可怕的改變。他們學會了好多不三不四的勾當。他們的談吐油腔滑調,隱約透出一股猥瑣的氣息。他們學會了說髒話,學會了大搖大擺地走路。他們經常泡在酒吧裏,輕車熟路地從後門溜進劇院,對那些可恥的地方可以說是已經熟門熟路了。有的人學會了欺騙洗衣女工和房東,還學會了從老板的收銀機裏偷錢。他們是一群輕薄浪蕩的年輕人——的確非常輕薄浪蕩——他們放蕩墮落,無論是身心,還是品德都敗壞至極。一次次,父親顫抖著雙唇,傷心欲絕地向神父傾訴,自己的兒子已經墮落到萬劫不複的地步。而每一次他們的講述都幾乎大同小異,在解釋兒子是如何學壞的時候總要說:“他們結交了壞朋友。”就在今夜,這個城市裏,那麼多的年輕女子,尚未成熟,麵頰蒼白,臉上的神情簡直就是恥辱與罪惡的招牌,她們的雙腳朝著死亡邁去,“一步步地走在地獄的邊緣上”。就在不久之前,她們中的一部分人還非常純潔,心裏充滿了善良的熱情。但是,她們散漫、任性,不知不覺就與那幫壞人攪到一起去了,受到他們的毒害。在壞人的影響下,一步步地走向毀滅。親人們滿懷痛苦和憂傷,眼睜睜地看著她們因為結交了壞人而身敗名裂。在那些已經被社會唾棄的人當中,很少有人是獨自走向毀滅的。壞人往往隱藏自己的醜惡嘴臉,用友誼喬裝打扮自己,迷惑青年人,利用他們的單純把他們引向歧途,讓他們不斷墮落,引誘他們犯罪,使他們最終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