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馬的情義(文)(2 / 3)

說到這裏,他的聲音變小了,語氣中居然帶著幾分祈求。

玄奘愛憐地看著這個弟子,點頭道:“好,我們不幫他們。可總得幫幫那些馬,它們敏感多情,因誤傷同類而痛不欲生,這份情懷難道不值得我們敬重嗎?”

“可那些馬是壞人的。”道通執拗地說。

“好馬是不會喜歡壞人的,”玄奘道,“既然它們都是好馬,它們的主人想來也不會是壞人,頂多是被壞人利用的糊塗人罷了。”

道通閉著嘴巴不做聲。

“道通,”玄奘輕輕說道,“你都出家這麼久了,應該知道,寬恕是結束痛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懂得原諒和寬恕的人,才能時時快樂。否則,隻能苦了你自己。”

“弟子確實不快樂,”道通流淚道,“弟子就覺得他們是壞人。佛法何必要度壞人?”

玄奘道:“佛心廣大,普利眾生。如果不把壞人度好,好人也難安樂。”

說到這裏,他微微一笑:“其實,就算是壞人,也不是生來就壞了。他的本性還是好的,隻是顛倒了,不知修善,妄造惡業。所以我們要用佛法去感化他,讓他轉無明開智慧,不僅不再害人還能利益眾生。”

“弟子不信他們還能利益眾生,”道通道,“師父你說,像大祭司他們那樣,也有機會轉無明開智慧嗎?如果他們在峽穀中害死了你,他們也能轉身成佛嗎?”

看來,這個小弟子還是參不透啊,玄奘不禁歎道:“道通,師父給你講個故事,你或許就明白了。”

“好的,師父。”提到聽故事,道通當然沒意見了。

為了弘揚宇宙人生的真諦,佛陀帶著一千多名弟子,在五天竺的大地上不停地雲遊教化。

原野蒼茫,道路漫長,這支出家人的隊伍在烈日下艱苦跋涉,默默行進。然而,他們個個神態安詳堅毅,使得這一群體愈發顯得富於佛性的莊嚴和聖潔。

當他們行進到一條小河邊時,和一支龐大的商隊相遇了。商隊裏有很多大象,它們將原本清澈的小河攪動得渾濁不堪,整條河流頃刻間變成了泥漿。

比丘們涉過小河後,進入一片叢林,此時天色將晚,佛陀決定就在這片叢林中過夜。

阿難立即表示反對,他的理由是這裏沒有水源,比丘們將無法洗滌一天的征塵,更不能解除口中焦渴。

佛陀說:“我們不是剛剛經過了一條小河嗎?距此並不遙遠。”

阿難說:“可是世尊,那條小河已經被商隊的大象踏成了泥河,無法再使用了。”

佛陀不再說什麼,而是取出瓦缽,讓阿難去小河邊舀一缽水回來。阿難剛想表示異議,佛陀擺擺手,催他快去。

阿難捧著缽向小河邊走了一半,中途又折了回來。佛陀問他怎麼沒去,阿難說:“世尊您一定是口渴了。可是那條河已經變得汙濁不堪,飲用那裏的水會生病的。所以,還是讓我到前麵遠方的那條大河去給您取水吧。”

佛陀道:“你固然是好心,怎奈遠水不解近渴。”

阿難說:“就算是這樣,我也不能讓世尊喝下不清潔的水。”

佛陀不與他爭論,隻是問道:“阿難,你走到那條小河邊了嗎?”

阿難說:“沒有。”

“既然沒有,你又怎麼知道河水不潔淨呢?”

阿難回答得理直氣壯:“剛才我們在河邊與商隊相遇時,那情形,世尊您也親眼看到了。”

“可是,剛才不是現在啊。”佛陀好像是在咬文嚼字。

阿難無奈,隻好再次向河邊走去。

來到小河邊的阿難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剛剛還渾濁不堪的小河,已經恢複了原來的清澈!河水晶瑩透亮,甘醇甜美,讓人直想衝進去痛痛快快地開懷暢飲……

阿難感到不可思議,他想,佛陀沒有到小河邊,他一定是用天眼通的神通觀察到水質又變清了。

看著從小河邊取水回來,滿臉詫異之色的阿難,佛陀笑著說:“阿難,我就是閉著眼睛,也知道那條小河已經恢複了原來的清澈和純淨,因為那才是它的本來麵目。河水是流動的,就像眾生的心性,就算被外來的汙染攪渾,也隻是暫時的。隻要我們的心是靈動的,就能夠得到淨化,回複我們本來的麵目。”

阿難有所醒悟:“噢,正因為如此,所有的人,哪怕是十惡不赦的人,都能覺悟,都能得道成佛。因為他們的自性是清淨的,隻是暫時被汙染了而已。”

“如是阿難。河水由清變濁,由濁變清,說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一刻不停的變化中,就連佛法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用靈明不昧的心,去感知事物和人的變化異常,去把握它的遷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契入宇宙的真諦。”

講到這裏,玄奘道:“道通你看,這世間的每一個人其實就像這河水一樣,原本是至清的。之所以由清變濁,是因為被世間的某些東西汙染了。但隻要河水本身是清的,總有一天,它還是會由濁變清。你說,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