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從鐵門到睹貨邏國(文)(2 / 3)

“如此說來,我們跟著法師,也能沾些光了。”摩咄笑道。

聽了這些話,玄奘心中既感動又難過——無論多麼艱難,這些夥伴們都有這般樂觀的心境,不僅不認為是我這個沙門將他們帶到如此險惡的環境中,相反,他們執著地相信神靈的存在,並且認為我會給大家帶來好運。

問題是,我真的可以嗎?

一行人相扶相攜,翻山越嶺,不知過了多少難關,終於有一天,阿克多指著前方屏風般的山峰喊了起來:“法師快看,那裏定是鐵門關了!”

玄奘精神一振,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群山環繞,雲霧蒸騰,通往那山上的是一條細細長長的棧道,僅容一人通行,而且崎嶇險峻,棧道兩側的石壁斷崖如刀削一般。

“怎麼沒看到關門?”他奇怪地問。

“弟子猜測,那關門定在山頂險峻之處。”阿克多說。

玄奘點了點頭,認可了他的說法。

於是,西行的隊伍牽馬連成一線,在狹窄的山道上艱難行進著。

望山跑死馬,他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又行了三百餘裏,終於來到鐵門峰下。

兩名突厥士兵上前攔住了他們:“你們是什麼人?”

這是自進山以來,他們見到的第一波活人,摩咄等人都不由得長舒了一口氣,心中都有一種重回人間的喜悅,就連那兩名士兵望向他們的凶惡眼神也覺得順眼得很。

玄奘出示了葉護可汗給的玉牌,兩名士兵吃了一驚,果然畢恭畢敬地讓在一邊:“原來是玄奘法師,請——”

玄奘舉頭望去,隻見這一帶山形奇特,地勢險要,兩邊懸崖峭壁,怪石崢嶸,山間棧道變得更加狹窄,曲曲彎彎地一直伸向雲端。

“沿著棧道走,便可出關了嗎?”他問那兩個士兵。

“正是,”一個士兵答道,“棧道的盡頭便是鐵門關隘之所在。”

“這個關隘好險啊!”玄奘感慨地說了一句。

“要不怎麼又叫塞鐵門呢?”摩咄插言道。

一個士兵衝他們一笑:“我們這個鐵門關可是這片高原地帶最險要的關塞了!南來北往的商客都要從這兒經過,所以,這裏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法師您看這山,天生鐵質,故而又名鐵山。山上多有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得很呐!”

“如此說來,這裏是西突厥的門戶,”玄奘沉吟道,“關外便是睹貨邏國了吧?”

“好像是的,”那小兵不太肯定地說,“法師沿著棧道出鐵門,再往南去,全都是些小邦國,算不算睹貨邏地界不清楚,因為他們雖然也聽命於大汗,可畢竟路途遙遠,多少年不通音訊了。”

玄奘點點頭,謝過那兩個士兵,便一手牽著韁繩,一手提起衣襟,順棧道朝上走去,摩咄和騎兵們牽馬跟在後麵,順次而過。

再往前去,地形更險,兩旁石壁陡峭險峻,色黑如鐵,高插雲天,刀劈斧砍一般,無人敢攀,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麵倚著峭壁,一麵臨著深穀,直通關門,讓人心驚。也難怪西突厥汗國將其視為西界,羯霜那國也以此為屏,果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走不多遠,果然看到前方石壁下有一個大大的缺口,可以容得下駝馬出入,顯然,這裏便是鐵門了。缺口下又有七八個西突厥士兵把守,他們看見玄奘一行人馬接近關門,立即上前,喝令停止前進。

玄奘再次出示玉牌和通關護照,守關驗證無誤,揮手放行。

眾人來到關塞前,果見這關上有兩道鐵門,門板上鐵釘數十枚,個個都有拳頭大小。玄奘朝裏麵探了探,卻見裏麵光線昏暗,頂部岩石相合,不見天日。此時正值深秋,山上狂風呼嘯,通過鐵門時,發出的聲音猶如萬馬奔騰一般。

一行人馬不敢久留,迅速通過了鐵門要塞。回頭望,見有幾十個鐵鈴懸掛在鐵門之上,鐵門開啟時,鐵鈴叮當,聲音遠播。

過了鐵門關,玄奘與摩咄等人繼續南行,隨著地勢的逐漸降低,天氣也漸漸暖和起來。三天後,他們終於抵達睹貨邏國地界。

這睹貨邏國,舊名吐火羅,原是西亞的一個大國,東扼蔥嶺,西接波斯,南臨大雪山,北據鐵門,東西三千裏,南北一千多裏。阿姆河自東而西,流貫國境中部地區。中原王朝將其稱為“大夏”,漢朝時臣屬大月氏國,後來改為厭噠國,隋代時又改稱睹貨邏國。由於其是西亞、天竺、西域諸國和中國西部的交彙處,又是波斯文化、天竺文化和中原漢文化的交融混合地區,因而一度國力強盛,無人敢欺。

然而那畢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近百年來,睹貨邏一帶酋豪力競,各種勢力紛紛立起自己的君長和首領,依川據險,竟將一個諾大的國家,分成了二十七個小國。如今的睹貨邏國早已是王族絕嗣,新成立的這些小國雖然畫野區分,勢力卻是大不如前,隻得全部臣服於西突厥,受其役使和欺淩。

睹貨邏的興衰讓玄奘感歎不已,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多麼重要。他和摩咄等人走訪了其中幾個小國,見這裏的居民大都身著毛皮衣服,皮膚被高原的陽光曬得黝黑透亮,五官長相也異於諸國,語言竟不是大蔥嶺一帶通用的粟特語,反倒與玄奘在高昌、阿耆尼等地聽到的吐火羅語頗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