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安居日辯經(文)(2 / 3)

“如何逃離?”國王又問。

“當然是放下,”如意聲法師道,“作為國王,逃離的方法應該有很多,但每一條都不離‘放下’二字。”

“如意聲大師所言甚是,”玄奘深有同感地說道,“很多年前,中原有一位君王,虔信佛法,數次舍身入寺,要大臣用重金去贖。卻終因不能放下,而難以獲得解脫。”

“本王也曾這麼做過,”迦畢拭王道,“每年都造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銀佛像;延請遠近的名僧,建立戒壇;還定時召開無遮大會,用自己的財富來周濟國中的貧困者和鰥夫寡婦。法師認為,這樣都無法獲得解脫嗎?”

“所謂解脫,便是解除羈絆,”玄奘道,“可若是執著太多,不肯放下,等於自己又給自己增加了羈絆,豈非南轅北轍?”

“正是如此,”如意聲法師點頭道,“老衲當年離開王宮的時候,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當時,我在雪山上給自己築了一座石屋,出門滿目皆雪,不見一人,希望籍此來撲滅心中的煩惱之火,可是,很多年過去了,我卻始終沒有找到解脫的感覺。現在看來,我執著於這種寂靜清寒和出世的體驗,難道不是一種羈絆嗎?”

“那麼,大師何時明白這個道理的?”國王茫然問道。

“直到有一天,我讀了龍樹菩薩的書,”如意聲法師道,“龍樹菩薩說,涅槃與空是等同的,但不是要出離世間,而是大徹大悟後對世間進行返觀而有的新體驗,是對世間、對一切有情的關注。”

“這便是大乘菩薩的說法呀,”國王感慨地說道,“那麼,涅槃究竟是如何界定的呢?”

幾位法師沉吟不語,他們在想,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向國王講清這個概念。

經過片刻的寧靜後,玄奘答道:“涅槃是我們的理想歸趣。涅槃有三德,即法身、般若和解脫。無感不應是為法身;無境不照稱為般若;無累不盡謂之解脫。所以涅槃即是世間,出世便是入世。”

看到國王在認真傾聽,玄奘接著說道:“大王須知,真正的涅槃是離言絕相的,任何界定無非都隻是譬喻而已,如同指月的手指,不可執著。除此之外,時間帶給人的認識無非是一些世俗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虛妄的感受,真正的解脫便是明白這一切皆是虛妄。”

聽到這裏,國王默默點頭,若有所思。

這國王看來悟性很高,玄奘便試著同他講起了唯識:“由於有了虛妄的感受,人們才談論時間、自我,以及諸般事物。這些可以言說的東西都是依賴於識而變生出來的。識總共隻有三種,其一為能異熟的識,其二為能思量的識,其三為能明了區別對象的識。而含藏和異熟一切種子的是阿賴耶識。”

“這個本王知道,”迦畢拭王道,“在梵文中,‘阿賴耶’是儲藏的意思。”

“大王說得極是,”玄奘道,“阿賴耶識常與意識活動及意識的對象之間的關聯與接觸、警覺或注意、感受、思想、意誌等五種心的屬性相對應,但並不因此產生愛憎之類的情感感受。它本身的品性是沒有染汙的,也不會先決地確定善惡,它隻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前六識對它的影響——接受善的影響,形成善的種子;接受惡的影響,形成惡的種子。五種心的屬性也是這樣,它使潛在的意識變為現行的意識,又使現行的意識變為潛在的意識。”

“難道識都是不能思量的嗎?”國王又問。

“能思量,”玄奘答道,“這樣的識被稱為末那識,它依仗阿賴耶識,並以其為意識活動的對象,思量是它的基本特征,這也是自我意識。”

“原來如此。”國王若有所思地點頭道。

玄奘道:“四種煩惱總是伴隨末那識,因而末那識是染的,會障礙善的意識的形成,但它除了產生自我意識外,並無其它的行為,所以它本身是不定的。四種煩惱與生俱來,生而有之,隻有到了能像阿羅漢那樣取得滅定的精神境界和徹底超脫世界時,它們才不存在……”

聽了這些理論,國王甚是歡喜,並且立即想到要與眾人分享。於是,他決定召開法會,雲集眾僧,請大唐高僧登上法座,為眾僧講說佛法。

這樣的場麵,是玄奘再熟悉不過的了,不同的是,這裏的佛法本就熾盛,與會眾僧有很多是各國各部之權威,因而不需要講什麼基礎佛法,玄奘選擇了近日常習的“八識”一說,侃侃而談——

“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產生、發展、毀壞和滅亡的時候,隻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是永恒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它是生命真正的主人,生命的業力流轉,絲毫不差。

“阿賴耶識含藏並轉化為一切存在的現象,以得成五重觀法,最後的目的是完成解脫的過程,即由有漏而無漏,由染而淨,轉識成智。隨修證者由淺至深的實踐,而有層次漸高的四種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成就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一旦證得大圓鏡智,至此則入佛位了……”

與會眾位法師,有學大乘的,有學聲聞、緣覺的,其中很多人也算是各地著名的僧界領袖,他們互有門戶之見,學不兼通,大小各別。對於這位東土法師的說法,很不以為然,紛紛提出疑義——

“法師所講的佛法,一會兒聲聞乘,一會兒緣覺乘,一會兒又是大眾部菩薩乘,法門也各自不同,這樣的修行有何用?又如何能使人信服?”一位老僧起身問道。

玄奘道:“三乘法門皆是世尊親口所說的經典,怎能說沒有用?”

“你這樣混淆大小乘,聲聞、緣覺,是為謗法!”那位老僧怒氣衝衝地說道。

玄奘道:“經中有雲,若有人說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說者,亦名謗法。”

老僧一愣,他知玄奘引用的是“聖言量”,心中不服,卻也不知如何反駁,隻得怒斥道:“照你這樣說來,這誦經、持咒、念佛也可以同時修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