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3日,我們離開南極中山站,整裝北歸。3月5日,根據氣象預報得知,在距我船西部15個經距處有一低氣壓正在形成,按照移動速度計算,我船不會與它相遇,最多它隻能遠遠地尾隨我們,風速最多不會超過8級。3月6號,我船已移到南緯55°,距在南緯60°處東行的氣旋中心已超過500千米,按常理,已脫離危險區。可事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時風速突然加大到35米/秒以上,浪高達20米,如山的巨浪狂嘯著從船尾滾滾而至,將船尾部盤結的粗纜全部打散,衝入海裏。纜繩掉入海中,隨時有可能纏上螺旋槳,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後甲板工由鉚釘固定的一噸重的蒸汽鍋被連根拔起,像陀螺一樣在甲板上滾來滾去。後甲板的門也被巨浪衝破。船在大海中像個醉漢左右搖擺,減搖裝置全部投入工作,船的單邊傾斜仍超過30°。單機推進的“極地”號船隨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船長守在駕駛室裏,兩天兩夜沒合眼。
當時的險情曆曆在目,如果當時是逆浪航行,我們全體乘員和“極地”號船早就被西風帶的狂風巨浪吞沒了。
西風帶讓人如此觸目驚心,那麼,什麼是西風帶,它在哪裏呢?
通俗的說法是,在南北緯40~60°之間,經常刮著西風,風速很大。北緯40~60°之間多為陸地;而南緯40~60°之間幾乎全部是遼闊的海洋,表層海水受風的影響,產生一個相應的自西向東的流動,它像腰帶一樣,環繞在南極大陸周圍,這就是西風帶。
物理海洋學家認為,在南半球,西風帶的北界位置是亞熱帶輻合帶,南界位置是南極輻散帶,在它們之間,是西風漂流區,即西風帶。
海洋災害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稱為海洋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指風暴潮災害、巨浪災害、海冰災害、海霧災害、大風災害及地震海嘯災害等突發性的自然災害。
人類活動導致海洋自然條件改變而引發之災害,稱為人為海洋災害或人為海洋自然災害。多數無突發性,但某些人為海洋災害,如赤潮,在許多海區也有突發性,這已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注意。
引發海洋災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氣的強烈擾動,如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海洋水體本身的擾動或狀態驟變;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縫等。
海洋自然災害不僅威脅海上及海岸,有些還危及自岸向陸廣大縱深地區的城鄉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例如,強風暴潮所導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陸),在我國少則幾千米,多則二三十千米,甚至達70千米,一次海潮曾淹沒多達7個縣。
上述海洋災害還會在受災地區引起許多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如:風暴潮、風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蝕、土地鹽堿化;海洋汙染引起生物毒素災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海浪海浪(oceanwave)是發生在海洋表麵的一種波動現象。它和風的關係十分密切,民間所謂“無風不起浪”或“無風三尺浪”,就是對海浪現象的經驗之談。根據現代科學理論,海浪分為風浪、湧浪和近岸浪3種。風浪是指在風的直接作用下產生的水麵波動,海麵同時出現許多波高不同、周期不等的波浪,呈現出極其複雜的海麵波動起伏狀況;湧浪是在風停後海區內尚存的波浪,或傳出風區以外的波浪,這種波浪外形比較規則、整齊,波麵比較圓滑,波峰線長;近岸浪則是由外海的風浪或湧浪傳到海岸附近,因受地形影響而改變波動性質的海浪。此外,風浪和湧浪同時出現時,還會形成混合浪。
海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據研究,若以世界大洋波浪平均波高1m、周期6s計算,全球海洋波能功率達7×1010kW之巨,估計其中可開發利用的能量有27×109kW。因此,開發利用海浪能資源是個很引人注意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麵,海浪的巨大能量也往往構成對海上活動的嚴重威脅。據統計,在目前世界上的海難事故中,有70%是由狂風巨浪造成的。1969-1982年間就有15艘萬噸巨輪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域遭遇巨浪而沉沒。近十幾年來,隨著海上油氣開發迅速發展,海上作業平台日益增多,因風暴浪襲擊,平均每年都要損失1~2座石油平台,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潮汐在海邊人們總會發現海水時漲時落的現象,人們把這種現象比喻成“大海的呼吸”。白天大海的呼吸叫作“潮”,晚上大海的呼吸叫作“汐”。這種海水有節奏的漲落現象就是潮汐。那麼,潮汐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地球和月亮的距離是384400千米,這大約等於9次環地球旅行的路程。太陽到我們地球的距離還要大得多,大約有15000萬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施了什麼魔法而使地球上的海水進行呼吸的呢?直到1685年,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才真正解開了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