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一種海洋災害,是由某些浮遊藻類爆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赤潮也叫紅潮,淡水中的江河湖泊有時也會出現水色變紅的現象,通常人們稱之為“水花”或“水華”。這名字聽起來怪美的,實際上這種現象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海洋裏的赤潮,比江河裏的水花危害更大。
1995年,我國近海發現多起赤潮現象。大多發生在5~8月間,一般呈長條狀,寬幾十米,長幾公裏到幾百公裏不等,呈桔紅色和紅褐色。海水為什麼會變成紅色呢?這主要是海洋遭受汙染後形成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是有機物和營養鹽過多而引起的。當某一海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一些浮遊生物就趁機迅速繁殖和高度聚集,使海水變色,成為赤潮。這種能引起赤潮的浮遊生物,海洋學上稱為赤潮生物。一些魚類吸食了這些赤潮生物,會因呼吸管堵塞而死亡;這些死亡魚類的屍體又會繼續放出毒素,毒害其他生物。這樣連鎖反應,最終使大片海水發臭,形成災難性後果。實際上,發生赤潮的海水並不是都變成紅色,而是有著多種多樣的顏色,這主要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同而異。由夜光蟲引發的赤潮,海水為粉紅色或深紅色;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則呈綠色或褐色;某些矽藻類引發的赤潮呈黃色或紅褐色;膝溝藻引起的赤潮,有時水色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赤潮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要有赤潮生物存在,這是赤潮發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它可以是所在海區原來就有的赤潮生物細胞和底棲休眠孢囊,也可以是其他海區遷移或擴散過來的。此外,在海水中還要有適量的營養鹽,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如鐵和錳),以及某些特殊有機物(如某些維生素和蛋白質),它們的存在形式和濃度也直接影響著赤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這些是赤潮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要求海水比較穩定,水體流動緩慢,加上適宜的水溫和鹽度,這樣產生赤潮的條件就具備了。
從發生赤潮災害的記錄看,大都是由於有毒藻類引起的。全球已發現約3萬多種藻類,其中約有300種能引發赤潮。它們當中又可分為有毒和無毒兩類。有毒藻類分泌的毒素又可分為麻痹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和下痢性貝毒。有的毒素可以直接毒殺魚蝦貝蟹等海洋生物,再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導致人體中毒。無毒藻類雖不產生毒素,但能消耗水體中的氧氣,使海洋生物缺氧死亡。
巨輪突然失蹤
1978年12月,前西德一艘4萬5千噸集裝箱船“明亨”號正在大西洋上行駛,當經過英國的設德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之間的海域進入北海時,突然失蹤,28名船員也隨之消失不知去向。幾天之後,在奧克尼群島東部的海灘邊上,發現了幾隻印有“明亨”號字樣的救生圈。
根據“明亨”號報務員最後一次報告的船位、船向及航速(每小時2530海裏)分析認為,失蹤地點可能在北緯59度,西經1度。這裏是淺水區,深度隻有25~45米,是尋找沉船的有利位置。於是,航運公司請求英國海軍派潛艇幫忙尋找。潛艇將海底巡掃了一遍後,並沒有發現“明亨”號的蹤跡。
1979年初,前西德不來梅港海事法庭對“明亨”號失蹤事件展開了調查。
經過查證資料,發現失事那天整個海區風浪並不很大,而且“明亨”號是一艘現代化巨輪,配有先進的航海儀器和雷達導航設備,迷航觸礁的說法是無依據可尋的。即使是觸了礁,在沉船前也來得及發出呼救信號。然而,“明亨”號卻是無聲無息地消失的。為此,法庭難以對這件海事作出判決,直到1980年6月,在英國愛丁堡地理研究所的協助下,方才找到了解決這個疑難問題的一些線索。
愛丁堡地理研究所在1979年對北海海底進行了考察,發現北海西部海底布滿了一個個火山口,整個火山口地帶呈月牙形,麵積有l5~2萬平方公裏。這種月牙形火山口地帶在加拿大東部近海海底也曾發現過。如果以北大西洋中脊為基準線,那麼兩處的月牙形火山口地帶就是對稱的。所不同的是,北海西部的火山口排列得更密一些。愛丁堡地理研究所在北緯59度、西經1度的地方,劃定了一個方圓80平方公裏的海域,進行重點考察和研究。考察發現,在如此小的海域中竟有31個火山口,每座隆起的火山麵積大約1平方公裏,火山口的大小深淺都各不相同。火山口的半徑有15~45米的,還有45~75米的;深度有5~10米的,還有25~30米的。火山口的形狀多呈橢圓,橢圓的長半軸為東北——西南向,與這裏的潮流流向相一致。這些火山大部分是死的,但少部分是活的,還在噴吐熔岩。
海洋地理學家推斷,“明亨”號的失蹤,是由於它航行在月牙形火山口地帶的某座活火山口上時,恰好遇上熔岩強烈噴發,水團急劇擾動,“明亨”號跌入波穀,霎時間被陡立的海浪打沉而陷落進火山口中,懸浮狀的熔岩漿覆蓋了沉船,於是,熔岩將“明亨”號吞沒了。至於那幾隻救生圈,原是掛在艙樓外壁上的,船沉時隨海水上浮,逃脫了被埋藏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