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況且心中溜彈幕(1 / 2)

聽了石榴的解釋,絲絲不再那麼緊張,隻是不由歎息道:“但願隻是巧合吧。”

“我倒希望不是巧合,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況且躍躍欲試。

“你還真唯恐天下不亂啊?”絲絲惱怒道。

“當然,天下大亂,然後天下大治。”況且傲然道。

絲絲、石榴都笑了,這家夥估計根本不知道害怕是怎麼寫的吧,絲絲聽到消息後嚇得心兒一直在顫抖,她還是喝下一杯酒後,身子不軟了才來通信。

“這個海盜家族勢力真有這麼可怕嗎?”況且問絲絲。他是真想知道其中的秘聞。

他對海盜並無鄙視感,丹麥、瑞典、西班牙崛起時,無不以海盜為主業,北歐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海盜的血液,而大英帝國完全是一個由海盜建立起來的國家,全民都有海盜的性格。

西方人崇拜海盜,估計跟中國人喜歡梁山泊好漢的情結差不多,隻是中國人文明的起步太早,無論是遊牧民族的屬性還是江湖好漢的血性,已經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消磨得差不多了。

明史對於倭寇的記載實則不多,即便筆記類的書中也沒有具體記載,估計是這些海盜家族真的勢力強大,無人敢把這些秘聞訴諸筆端。

絲絲給況且講了一些這些海盜家族的事,其實她知道的也不多,畢竟她介入家族生意也沒有幾年,海外貿易這塊更是沒有涉足,隻是聽家裏的長輩在閑聊時講過一些沿海走私海盜家族的事。

走私這一塊基本沿海大族都在做,多數接的還是皇家的單子,打著皇商的旗號,自己卻也有另外的業務,海盜家族大約有幾百家,最大的是八個大族,海盜聯盟就是有這八個大族主導。

福州鄭家就是這八大海盜家族中的一員,在福州一帶可謂隻手遮天,就是官府也得在他們的淫威下懾服,朝廷在中原地區的威權到海邊完全變了味。

這些家族不僅僅當海盜,即便原來專門做海盜的家族,後來也發現在海上劫掠固然發大財,卻還是比不上走私來錢穩當、長遠,所以這些家族的主業還是走私。海盜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那些從事海外貿易的商家,甚至朝廷的貿易機構收取保護費,隻要繳納足額保護費,海上航行才能得到安全。

商家們不得已隻好如數繳納保護費,以求平安。一艘裝滿貨的船隻物價值太高了,而遠洋船隻本身就價值不菲,一旦被搶走,一個商家可能就要破產。

向海盜聯盟繳納保護費,固然是讓出了一大筆利潤,卻能買個心裏踏實,多少總能賺到,起碼沒有破產之虞;最關鍵的是,船上的人能夠平安回來。

朝廷原來也咽不下這口氣,內閣仔細研究過在陸地上平掉這些海盜家族的可行性,但眾多官員反對這種做法,他們的說法是一旦向海盜動手,可能就會逼得這些家族全部下海,占島為王。為此,太祖皇帝下了禁令:片帆不許下海。

後世一直誤解了朱元璋禁令的目的,朱元璋隻是禁止私人從事海外貿易,他是想把這一塊完全抓在朝廷手上,可惜根本行不通,沿海各大家族既然得不到朝廷的許可,幹脆就幹起了走私的勾當。那時候海麵上飄揚的幾乎全部是海盜的船帆。

海盜們走私的貨物賣到內陸後,內陸許多不良商家有意吞沒,拿到了貨物卻不付款,以為這些家族都是幹走私的,不敢見陽光,打不了官司。

海盜家族的確不敢打官司,但並不意味著束手無策,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建立了私人武裝,上岸來向那些商家討債,這股風潮愈演愈烈,終於成為大明朝倭寇的起源。

雖說自唐宋以來,海盜從未斷絕過,可是海盜居然猖狂到上岸搶劫,攻城拔寨,明朝時才有這種奇事發生,究其原因,這些海盜不是真正在海上占島為王,專門在海上劫掠的那群人,而是沿海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家族組成的假海盜。

倭寇雖以倭為名,主要人員還是中國人,隻是因為其中有倭國的浪人被雇來打仗,也就有了倭寇之名。

朝廷起先不知內情,還真以為是倭國的國家行為,派使者帶著聖旨去責問日本天皇,也就是當時日本的幕府大將軍,幕府大將軍則以日本天皇的名義辯解說,那些跟他們無關,倭國的浪人隻是被中國人招募而已,不是日本國的政府行為。

嘉靖年間,朝廷進行了大規模的掃平海島行動,當時的都禦史胡宗憲總督沿海數省官軍,威勢赫赫,對付一般隻有幾百人、上千人的倭寇可謂是高射炮打蚊子了,最後還是用了多年時間,耗盡府庫,才殲滅幾股海盜,大部分海盜則下海遠去,官軍也隻能站在岸邊遠眺,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