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聖上恩賜湖中島(2 / 2)

“給老夫子傳旨當然得我來,皇上覺得別人不夠分量吧。夫子可是要修成仙了,這精神頭益發健旺了。”黃錦笑著上前說話。

兩人很熟,連見麵禮都免了。

“黃大人,這是怎麼回事啊?”陳慕沙小聲問道。

“你一會就知道了,好事。”黃錦笑道。

南京方麵,不僅魏國公來了,就連六部、三寺也都派了人來,練達寧反而排在很後麵的位置。他們來,不是因為聖旨,而是因為黃錦這人分量太重了,不敢怠慢。

在明朝製度裏,內宮秉筆、司禮兩太監就相當於內相,外廷內閣掌印大學士,也就是首輔,相當於外相。隻有內相外相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相權。

明朝自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而且宣布後世子孫永遠不許恢複相製,有文臣提議恢複丞相製度者,以大逆不道罪論處。自那以後,丞相、宰相就成了曆史名詞了。

朱元璋把君權、相權統統把持在手裏,親自掌控六部三省寺,三省寺就是大理寺、太仆寺、鴻臚寺,跟六部合起來,大約相當於古代的九卿。後漢時期實行三公九卿製,以後的製度也大抵按照這製度沿襲下來。

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三個職位,這是由相權演變而來的。

西漢初期,相權至重,丞相管轄政府,有權利不經過皇上發布一係列政府行政命令,相反,皇上反而無權過多幹涉丞相的事務,丞相向皇上請示的事務,隻要合乎程序,皇上也就沒有否決的道理。

後來漢武帝為托孤,讓霍光以大將軍之職居住宮內扶持小皇帝,霍光漸漸侵奪相權,演變成大將軍主持一國內外的政局。

後來倭國實行的以大將軍為首的幕府製度,實則就是跟西漢的霍光學的一套,估計是漢書看多了,又沒能學到精髓,隻學到那些不好的東西。

日本的體製無非如此,基本都是照搬中華帝製。

朱元璋建國初期,也是想仿照西漢製度,建立大丞相、大政府,結果前後兩個丞相都企圖謀反,他一氣之下,廢除相製,並且宣布永遠不許恢複,也有他的道理。

隻是皇上掌控六部,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就需要一個勤勉勤勞、肯為國獻身的好皇帝,他可以做到,永樂帝做得也還不錯,可是後世子孫就難以為繼了。

仁宗、宣宗時期,朝廷政務基本還是取決於下麵的文臣,宣宗時期更是三楊主政,宣宗隻管在宮裏畫畫、鬥蟋蟀,被人成為蟋蟀天子。

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製度,本來是皇上的私人秘書處,後來漸漸發展成宰相的中書堂,再後來,則是沒有宰相名號的宰相。

不過這個宰相是瘸腿的,他們沒有完整的相權,隻有跟內宮的內相也就是司禮、秉筆太監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相權,基本上就可以掌控全國政局了。

若在前朝,黃錦就是名副其實的內相,可惜嘉靖帝凡事親曆親為,國家事務決不假手於身邊的宦官,自己把持國柄,從不放手,黃錦的權利也就小了許多。

後世對嘉靖帝誤解很多,主要還是因為文人對他的攻擊,又受了嚴嵩父子的連累,名聲不大好聽,其實嘉靖帝真是個好皇帝,他在位期間,明朝有名的三大禍:宦官弄權、錦衣衛肆虐、東西廠禍延四方都銷聲匿跡。他的諡號還算是不錯的,世宗,跟漢武帝的諡號是一樣的。

當下擺好香案,魏國公等文武大臣按兩廂排列,如同廟堂朝拜皇上一樣,聖旨先在正中的香案上供奉著,然後黃錦上前捧讀聖旨,陳慕沙自然跪拜接旨。

等到黃錦捧讀完聖旨後,所有人都愣住了。這聖旨根本沒什麼大事,就是嘉靖帝下旨把南京玄武湖中心的島子賞賜給陳慕沙,讓他在那裏安心讀書,為朝廷“鼓吹休明”。

饒是陳慕沙向來以為已經很了解皇上的心性,此時也是大惑不解,這不過是個小事,何須大張旗鼓傳旨,讓內閣下個指令也就行了。

他看向魏國公,魏國公也是滿臉的糊塗,苦笑不已。

“夫子,恭喜了,玄武湖可是好地方,那個島子更是讀書的好地方,吃魚方便,半夜時下個鉤,早晨就釣起來了。”黃錦邊把聖旨塞給陳慕沙邊調笑道。

“可是,我不喜歡吃魚。”陳慕沙接過聖旨,一臉茫然。

“謝主隆恩吧。”黃錦拿出了常規用語,此事就算告一段落了。

陳慕沙自然隻好按照規矩亮聲喊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