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城市瓦爾納,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它有著連綿數裏的沙地海灘,是東歐著名的避暑勝地。這座海港城市有著悠久的曆史,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它建於公元前572年。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個估計太保守了。瓦爾納的曆史確切些說,已有6000多年!這座古城重現於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亞的文明發展史大大提前,並使之可與蘇美爾、埃及、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曆史觀的這一重大變化,卻是由現實生活中一件極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爾納城郊一家工廠的一位名叫雷科·馬裏諾夫的拖拉機駕駛員在為鋪設地下電纜挖溝時,在地下1.5米處意外地發現了一些亮閃閃的金屬碎片(它們各有4寸見方),和因生鏽腐蝕而呈深綠色的銅製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斷片。馬裏諾夫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把這批發現物送到瓦爾納的國家博物館。經測試鑒定,其中一把銅斧是保加利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遺物,而發亮的金屬碎片是黃金打製的手鐲等裝飾品的殘物,隧石工具斷片也是史前時代的。這樣驚人的發現在保加利亞從未有過,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瓦爾納博物館和索菲亞大學聯合組成了考古發掘隊,由年輕的優秀考古學家伊萬諾夫負責組織和指導,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探查發掘出一處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許多是製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工藝品,人們看後很難相信它們竟出自於史前時期的工匠之手。經初步測定,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伊萬諾夫和他的同伴們為此萬分欣喜,他們自豪地認為,在瓦爾納所從事的發掘工作,其曆史價值完全可以同德國考古學家海因利希·施裏曼在19世紀中葉發現特洛伊古城遺址的意義相比。
但在發掘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的考古學家們注意到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工藝裝飾品。在斯塔拉·紮戈拉城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代銅礦遺址,以及熔銅的坩鍋和鑄型的石模。可見當時的居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翻鑄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這種技術是保加利亞人的遠古祖先自己發明出來的,還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區的外來者導入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保加利亞和其它國家的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是:冶金術的基本技法最早是從埃及和蘇美爾產生的,其後傳到愛琴海地區。在19世紀發掘的特洛伊、邁錫尼、倫梯斯和克裏特等愛琴文化遺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銅時代的銅製工藝品。而保加利亞的冶煉術,則可能是從愛琴海地區傳導過去的。
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科林·倫弗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1978年,他來到保加利亞做實地挖掘考察。通過對瓦爾納地區和馬裏察河穀地區墓穴隨葬品的發掘和鑒定,他提出保加利亞的青銅時代要早於愛琴海地區的同一發展階段,這裏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了熔冶技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古文明地區有它自身的獨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東和愛琴海古代文明區域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倫弗羅的觀點提出以後,立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此說一旦成立,不僅保加利亞的曆史,而且全世界的曆史都將重新大大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