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看不見的手
不少人在談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時總是津津樂道於它所獨具的和平、民主的氣氛。你看,偌大一座擁有數萬居民的城市中,居然找不到一座與眾不同的宮殿建築,也沒有令人們頂禮膜拜的寺廟大殿。在出土的成千上萬件物品中,竟沒有一件被認定是代表權威標誌的東西。表現人、獸、萬物的雕塑、圖案等令人歎為觀止。可是那處於人上人的王在哪裏,似乎至今仍未被發現。在這裏很少見到武器一類的東西,矛尖和箭鏃隻占青銅器的一小部分,而在其他文明遺址中,武器往往成為青銅器或鐵器的代表器物。就是在公共墓地中,我們也似乎感受到一種平等,被葬者的姿勢基本一致,隨葬品也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幾乎就是同一時期的其他文明遺址,巨大的王陵、令人目眩的隨葬品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由此,一些人便把這裏描述為一個不存在專製製度的,充滿和平的理想之境。他們認為,人們的差別僅僅在財富擁有的數量方麵,富者高樓大宅,貧者矮房陋室。但人們是平等的,特別是那些富有的市民,對城市事務抱有極高的熱情。他們出資興建房屋和公共設施,參與經濟和宗教方麵的管理。宗教成為維係市民團結甚至整個城市機器運轉的重要手段,人們尊奉共同的神靈,循行相同的祭祖儀式。總之,維護這個文明的基本力量不是權威和武力。甚至有人稱這裏就是真正的“烏托邦”。
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透過這些現象,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無處不在的整齊,一切就像從一個模子裏印出來的,連文字、度量衡也全地域統一,這種“壯觀的”統一文化似乎給我們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壓力,就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控製著一切。
從經濟角度看,印度河流域的生產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特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齊頭並進。但是這裏卻沒有發現作為商品交換的中介貨幣。我們至今仍無法確定地說,這種商品交換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經貿活動。一位研究兩河流域經濟史的學者波拉尼認為,兩河流域的貿易由政府壟斷並由其決定價格,也許這也正是對印度河流域貿易的最好解釋,如果真是這樣,印度河流域就不再有一種所謂的平民管理城市的民主製度,而是存在著一個操縱著經濟活動的強大的機器,這個機器的能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讓一塊比今日巴基斯坦疆域還大的土地統一到這種程度太不可思議了。
然而,這個觀點也隻是一種猜想。也許,當人們有朝一日能把印章文字全部破譯,或者又有新的發現時,就能夠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更清楚的答案了。
未知的突然失落之謎
真奇怪,那廣闊而存在了數千年,發展水平極高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幾乎是不留痕跡地消失了。在後世的文字典籍中,幾乎見不到一點對這一文明的記載:在以後的印度文明發展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一點這一文明的影響,它失落得無影無蹤!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為世人所知。幾千年過後,當它重見天日之初,人們也隻把它當做一個與以後的文明鎖鏈毫不相關的環節。它失落了,隻留下許多假設。
大凡時間久遠的曆史文化,總會給後人留下一些未知數。然而像印度河流域文明這樣的情況,大概並不多見。幾乎在每一個關鍵問題上,它都給我們出了難題,而人們也喜歡在解決這些難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事實上,今天的很多人似乎並不太在意這些五花八門的觀點究竟哪一個更正確,他們不僅為印度河流域向人們所展示出來的文明成果而入迷,也為這個偉大文明遺留下來的謎而著迷,更為人們在解決這些謎時所做出的努力和創造而讚歎。這也許就是古印度文明的最迷人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