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高管不易做:手下都是外國人
人生就是一個瓶子,你裝上醬油,就是醬油瓶子;你裝上汽水,就是汽水瓶子。如果你把醬油倒了,改裝汽水,還是會有醬油的味兒。
讓別人尊敬你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你敬業,我比你還敬業;你搞不定的,我能搞定;你業績高,我比你還高。我在新加坡的公司總共待了有一年的時間,不是不想繼續幹了,而是公司被賣了——我們先把公司做起來,然後轉手賣給美國人,大賺一筆,但是又把人和客戶挖出來,重新再開公司,金蟬脫殼。
通過這種手段,公司賺的就不僅僅是錢了。
當然,美國人也不是傻瓜。
在歐洲,流動資金很多,政府鼓勵投資,不允許錢存在銀行裏不動,你實在想存在銀行裏不動也可以,但利息很低。
所以,歐洲的流動資金要拿去收購,去流動,去花,這就給了新加坡人出售公司創造了條件。
任何交易,都要有贏家,“雙贏”其實是個很中庸的詞彙,即便雙方利益均沾,但總有一個便宜占的多一些,這才是贏家。
所以,對這些商人來說,“金蟬脫殼”這種商業模式(如果稱得上是一種模式的話),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能賺到錢就是本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隻能說新加坡人把公司做得不錯。
公司賣給美國人之後,我就跟著新加坡人走了。
那段時間,在生活上也是很開心的,因為很多員工都是我招的,我一手帶起來的,所以在工作中特別有成就感。
當然,也因為那段時間薪水比較高,受到老板器重,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間的競爭也都有我參於其中,在和香港企業、和美國企業的競爭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怎樣做領導,怎樣做管理,包括銷售套路。
美國人管理很嚴密,競爭也很強,基本上沒有什麼漏洞可以鑽,你做的客戶,他全部都要掌握。但是也有缺陷,就是沒有成熟的經驗操控中國市場。
他(美國人)有很多缺陷,有的缺陷反而被我們掌握了,我們隻要拿準一個就夠吃了。這個就涉及到專業化,以及東南亞市場的航線運作,還有香港的製度,包括國內製度的不完善。
像資金流動,就可以走香港,然後走地下錢莊進大陸,或者從大陸走地下錢莊進香港,然後再到國外,就能避免很多賬目追查。
洋人不懂這一套,這一套隻有“地頭蛇”才會懂。
隻有有文化的“地頭蛇”才能合理避稅;隻有有文化的“地頭蛇”才能“吞象”。說來說去,文化最重要,不是有句話說嗎,“就怕流氓有文化”。
美國人的貿易思想和中國人的貿易思想差異很大,但中美也有共同點:
1. 中國媒體和美國媒體有一共同點:都罵美國政府。2. 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有一共同點:都認為罵美國政府是愛國的。3. 中國領導和美國領導有一共同點:他們的子女和財產都在美國。
我那時候有點浮躁,做事不大專心於業務,專門去研究這些手法。
因為看他們賺錢太容易,我就想這方麵的心思了。
我當時把賺錢這件事想的太複雜,特別是在創業初期,總想一蹴而就,實際上是很錯誤的。我讀過徐小平的一段話,對我這個困擾算是有了交代,他說:
剛才和一個天使投資人聊天,一致認為:初次創業,business model即賺錢方式必須極其focus,即必須極其簡單單一。比如微軟開始隻是做一個DOS操作係統,新東方起家就是教托福,凡客就賣一件襯衫,都創造了發展的奇跡。創業早期,什麼都匱乏,如果想什麼錢都賺,肯定賺不到。
徐小平認為,初次創業的賺錢方式必須簡單。
那麼,我由此得到啟發,剛剛踏入職場的業務手法也要單一。
其實,那些手法也不是什麼“歪門邪道”,屬於正門,將來要做個企業家,遲早要用得到,隻不過我那個時候思考的早了點。
這也難怪,看人家這麼一搞就賺了幾千萬,我能不眼紅嗎?有路子賺大錢,自然眼睛就盯得緊。中國人就這麼個特點,看什麼賺錢就搞什麼,看誰賺的多,就跟誰學,一個人在那裏瞎琢磨。
隨著經驗的增多,職位不斷提升,我慢慢的不想給人當“馬仔”了,當個分公司經理都覺得沒意思,想玩大的。
像我這號人,野心太大,不夠自信的老總根本不會用我,怕我不老實,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