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語文點滴(1)(1 / 3)

語文能力包括聽話能力、說話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該篇以語文知識點為核心,發散思維,提高青少年朋友的語文能力。

中國的文字有多少種

中國有56個民族,使用著85種語言,但是,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而有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又不止一種。

據統計,除了漢字之外,其他55個民族中,有20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藏、朝鮮、維吾爾、壯、布依、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頗、土家等,他們的文字由新中國人民政府幫助創製或改進。

使用兩種以上文字的民族則有傣族、苗族、蒙古族和納西族。所以中國共有27種文字,而經常使用的,隻有22種。

你知道標點符號的由來嗎

古時候,中國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寫文章時從來都是一氣到底,沒有停頓。因此,讀書很吃力,甚至經常產生誤解。

比如:

某校籃球比賽結束後,裁判在黑板上寫道:“我校籃球比賽已經結束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結果,兩個班都說自己拿的是冠軍。初二(1)班的同學說,黑板上明明寫著“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而初一(2)班的同學說,不對,黑板上寫的是“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

如果翻譯外國著作那就更加麻煩了。清朝末年的林琴南老先生就鬧過不少的笑話。

林琴南雖然不懂外語,卻用文言文翻譯過150多種外國小說。他翻譯時苦惱的不是自己不懂外語,而是中國沒有一套統一的標點符號。尤其是外國小說中的省略號,使得他常常束手無策,隻好寫上“此語未完”應付一下。

事實上,古人也明顯地感覺到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實在難解,因此,早在漢朝便發明了“句讀”,語義完整的一小段為“句”,用“。”表示;句中語義未完,語氣可以停頓的地方為“讀”,用“、”表示。如此一來,文章讀起來就比較方便了。

到了宋朝,開始改用“,”“。”表示句讀。明朝則又進一步發明了書名號和地名號。有了這些符號便可以避免誤讀,但這些用於文章的表達還是遠遠不夠的。

1919年的時候,國語統一籌備會在以上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於1951年9月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政務院也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

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

古時候,人們說話各用鄉音,南腔北調,不便於互相交流。元、明、清時代,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人們的交際來往逐漸頻繁,北京話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當時,這種北京話主要用於官場交際,所以又稱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就曾命令官吏“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習鄉音”。雍正的目的,自然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過,客觀上也有助於“官話”的進一步推廣。事實上,這種“官話”不僅在官吏之間通用,也逐漸為各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當時的文人,一方麵用脫離口語的文言寫作,一方麵也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寫作,《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話,因此對北方話的推廣也有促進作用。

晚清時候,一些文人致力於“官話”推廣、普及工作,其中尤以王照的貢獻為大。王照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終於得出了“北至黑龍江,西至隴,西南至滇,南至江,東至海,縱橫萬裏皆與京話略同”的結論。他提議取“京話”為“官話”,作為公用話。他還仿照日本文字的“假名”,截取漢字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字母符號,創“官話合聲字母”50個(即“京音字母”),為我國漢語注音字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四”時期,書麵語方麵,“白話”逐漸代替了“文言”;口語方麵,在曆史上流行的“官話”基礎上,開展了所謂的“國語”運動,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國語”,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

不過,早期的官話和後來的國語,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在詞彙和語法方麵都還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才提出明確要求,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隻有符合這個要求的“各民族共同語”,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藥一味。待抓藥的人回來後,王懿榮拿起“龍骨”觀看,無意中忽然發現上麵有一些刀刻的痕跡,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跡,很可能就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王懿榮是個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了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於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且這些文字大多為“卜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祭禮或占卜的記錄。因為這些文字大多刻在龜甲和獸甲上,所以後人便把這些文字稱之為“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