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融資,馬雲注重投資者的品牌力量,他不僅看重投資者的資金,更看重投資者的潛在價值,極力讓阿裏巴巴與投資企業形成雙贏局麵,爭取高盛的500萬風險投資,拿到孫正義的8200萬,並購楊致遠的雅虎,香港的上市,馬雲步步為營,走得非常穩健。而史玉柱的融資則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他通過借來的50萬打造腦白金賺取了10億,完成第二次資本積累,然後在賣掉腦白金,進入四通控股,投資銀行,海外上市,史玉柱巧妙運作,行走在資本的刀鋒之上,用智慧和膽魄證明自己的實力。馬雲被人稱為新資本領域的大鱷,史玉柱被稱為資本領域的賭徒,不管怎麼樣,這兩位風格迥異的資本精英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耀眼的財富,更有全新的思路。
馬雲向左:
1.巧融資搭上高盛順風車
“融資就是個加油的過程,如果路程很短又何必加這個油呢?”
——馬雲
融資關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廣義的融資是指資金在持有者之間流動以餘補缺的一種經濟行為這是資金雙向互動的過程包括資金的融入和融出。狹義上的融資隻指資金的融入。馬雲在創立阿裏巴巴的時候,曾經麵臨過極度窘困的資金危機。當初,馬雲創辦阿裏巴巴,他就是想創辦一家中國人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把買和賣的供求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後在網上進行發布。1999年2月21日,馬雲和18個“羅漢”湊夠50萬元創辦了阿裏巴巴。當時,馬雲希望網站能支持10個月,期望10個月之後能吸引到投資。這很有一些鋌而走險的味道。對於籌措的50萬元投資,馬雲不允許任何人向他們的父母、朋友借錢。
區區50萬元對於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互聯網商業無疑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盡管馬雲處處節省,但阿裏巴巴維持到七八個月的時候,50萬元已經花的一幹二淨了。這正是馬雲擔心的,本來想大家湊的50萬,堅持10個月,但沒過幾個月,就一分錢沒有了,這導致馬雲和18“羅漢”餓著肚子過日子。而馬雲不能讓員工不拿錢白幹活,他隻好四處借錢給員工發工資。
在這個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馬雲的運氣來了。前文提到過,由於美國著名財經媒體《商業周刊》的關注和報道,使得阿裏巴巴在國外有了一定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投資者。這無疑解了馬雲的圍。
除了,國外媒體報道之外,許多國際風險投資機構都已經注意到了1999年火熱的中國互聯網。在這一年,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大規模地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進行投資,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軟銀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商向中國門戶網站及電子商務網站大股投資。
正當馬雲最需資金的時候,也是互聯網最瘋狂的時候,馬雲四處遊說,在杭州馬雲家中辦公的阿裏巴巴工作人員會經常接到投資者打來的電話。每一個電話都是一次離成功更近的信號。但是在具體的談判中,馬雲拒絕了至少38家投資商,這38家投資商大多是內地的投資者。馬雲拒絕他們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投資者們的投資風格太中國化了,因此對馬雲本人和阿裏巴巴的管理層懷有懷疑態度。對此,馬雲說,自己希望阿裏巴巴的第一筆風險投資除了帶來錢以外,還能帶來更多的非資金要素,如進一步的風險投資和其他的海外資源。
1999年8月,蔡崇信與一位舊相識的偶然相遇帶來了阿裏巴巴的第一筆“天使基金”。時任高盛公司香港區投資經理的林小姐與蔡崇信曾有過一麵之緣,經過林小姐的引薦,高盛公司開始關注阿裏巴巴。
蔡崇信說,高盛在之前是不投資高科技產業的,他們感興趣的是傳統產業,比如說大的製造業。在大中國地區他們投過台灣一間很大的製鞋廠,在晉江地區也有過很大的製造業投資。但沒有投資過高科技的東西。不過在蔡崇信的努力下不久,高盛公司便派人對阿裏巴巴進行實地考察。
高盛經過考察,認為阿裏巴巴還是不錯的,於是就給阿裏巴巴開條件。當時阿裏巴巴對投資人的談判空間餘地比較小。雖然互聯網熱,但阿裏巴巴當時沒錢是個大問題,沒有辦法對高盛的投資條件進行討價還價。到後來第二輪融資的時候,阿裏巴巴手裏還有很多錢,談判的餘地就大了很多。當時高盛的要求非常苛刻,但馬雲和蔡崇信商量之後還是決定要高盛的錢。因為,一方麵高盛是美國有名的投資公司,可能會對阿裏巴巴未來開拓美國市場有些幫助;另一方麵它的規模大,看事情比較長遠。馬雲思考了大概10多分鍾左右,決定接受高盛的投資。
馬雲為什麼一邊拒絕別人的投資,一邊方麵又要在對方要求苛刻的情況下接受別人的投資呢?原因是馬雲更為看重高盛這個投資品牌。馬雲不僅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搭上高盛這輛順風車!
1999年10月,由高盛公司牽頭,美國、亞洲、歐洲多家一流的基金公司參與,阿裏巴巴引入了第一筆高達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此次投資不僅成為阿裏巴巴首輪“天使基金”,也成為轟動一時的特大新聞。直到現在,馬雲對於投資者的要求依然沒有放鬆,他希望風險投資者是作為一個策略投資者進入阿裏巴巴,馬雲說:“現在還有很多投資者追著我談合作,但是現在我不需要太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