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叫幾個道士或和尚進來府裏做場法事?”陳氏這幾天也吃睡不好,兩個小兒本就是她的心肝,而且這次還是顧春衣救了她,以前的不甘願在性命麵前都是無關的小事。
這事她先是和宋父私底下談過,但宋父並不同意,此刻正是關係他一生夙願的重要時刻,宋錦瑜這幾天沒出去活動,守著妻兒他已經有點著急了,在他看來,妻子孩子沒事就行,男人還是應該以事業為重,這事他也曾和宋錦瑜說過,但宋錦瑜說了,皇上平時都不喜歡武將結黨營私,黨同伐異。此時更是關鍵時刻,再說京城裏他們真正好的也沒幾個人,平時聯係也不緊密,更是不知道各自站在哪個人後麵,地位高低,所以宋宋錦瑜這樣說也沒錯,但是利益動人心,宋父還是沒辦法放下心來,此時他更不讚成叫道士和尚進府了,這不擺明告訴別人顧府出事了嗎,萬一皇上知道後不喜導致什麼變故呢。
和宋父反對的原因不同,顧春衣想到的即使是有神明的存在,比如她穿越時空的事實,但即使是她,也無從知道神諭,所以那些所謂能溝通神明的人,她並不認為有真實的存在,當然到現在,也有可能她前世活著隻是一場逼真的夢,她就是這世的顧春衣。
回想起前世的小時候,她也是一個貴氣的小孩子,經常夜啼不止,封建時說她八字輕,母親找了許多方法,比如她老家的村後麵,有一大塊石頭,傳說很有靈性,村裏人稱之為“石頭公”,逢年過節都在那裏擺了幾碗敬奉,有些孩子也拜那石對公為“幹爹”,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長。
顧春衣的母親還曾向人討了百家小孩子的衣服,每件衣服剪了一塊縫成一件衣裳,也曾拿了一個幹淨的碗,討來百家飯給顧春衣吃,這兩件事比較麻煩,如果在山莊熟悉的人多,但京城大多不認識,要件孩子的衣裳也不容易,大多會怕有什麼不好的目的,但有一件事顧春衣記得很清楚,她的母親曾經在人多走過的路撿了眾人踩過的小沙石,和老人帶的銀手鐲(有人說殉葬銀飾更好,但母親不喜)洗幹淨又高溫煮過,再煮一小碗給孩子喝,收驚的效果也不錯。
銀手鐲陳氏手上有,據她說過也是家傳幾代,京城路上的砂子較少,三七說城門口出去那有一小段沙石路,顧春衣幹脆帶著兩個孩子去撿,雖然故地重遊讓他們回憶不美好,但也正好讓他們知道,並不是在那個地方就會出事的,宋錦瑜和顧春衣帶著孩子去了城門,兩個小孩子一開始很害怕,但慢慢地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