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3)(3 / 3)

人都有惰性。睡在陽光下:暖洋洋地不想起來;坐在樹陰下聊天不願工作或沉迷於娛樂廳中流連忘返,致使好多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也使好多本應成功的人平平淡淡,其罪惡之首,就是懶惰。懶惰是一種習慣,是人長期養成的惡習。這種惡習隻有一種成果,那就是使人躺在原地而不是奮勇前進。因此,要想具有一定成就就要改掉這種惡習。

我們周圍,總有許多人辦事拖拖拉拉,他們經常要做的是包括閑談、喝咖啡、削鉛筆、閱讀書報、處理私事、清理文具、看電視以及其他幾十種小事,而很少花時間幹正事。

有一個方法可以戒掉這個毛病,就是命令你自己:“我現在很好,馬上可以動手,再拖下去就完蛋了。我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許多人的拖拉,是因為形成了習慣。對於這樣的人,無論用什麼理由,都不能使他自覺放棄拖拉的習慣。因此,需要重新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積極工作的習慣。

青年人要對自己負責,將來的生活才會有充滿快樂、幸福,才是成功的,而快樂與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勞動。經常從事一些適宜的勞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

辛勤的勞動是成功的階梯,勤勞的習慣是成功的動力。那些形成了工作習慣的人總是閑不住,懶惰對他們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即使由於情勢所迫,他們不得不終止自己早已習慣了的工作,他們也會立即去從事其它工作。那些勤勞的人們總是很快就會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尋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的習慣來付出你的辛勞汗水,隻有這樣,你才會收獲耕耘的快樂。

懶惰是一種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人們一旦背上了懶惰這個包袱,就隻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這種人完全是一個對社會無用之人。

3、訓練愈快愈好

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總統林肯,小時候生長在偏遠的鄉村叢林邊,他居住的簡陋小木屋無窗無門,遠離學校、教堂、鐵路,那裏沒有報紙、圖書,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都很匱乏,更談不上生活中的種種享受了。每天他必須步行幾個小時到“鄰近”的一所簡陋的學校裏去念書;他必須在荒野中跋涉幾十裏才能借到一本他想看的書。然後,他不顧一天的艱苦勞累,借著木柴的火光閱讀。林肯從不消極地等待機會,就是在這種嚴酷的生活環境中,造就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清晨,當你被鬧鍾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卻又舍不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戀戀不舍的掙紮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

拖延是一種習慣。有人曾對一天的時間利用情況進行過統計,驚訝地發現,“拖延”耗掉了我們一天1/5的時間,甚至更多。

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或要做出抉擇時,每當自己對某項工作產生畏難情緒時,每當我們想逃避某件不願意去麵對的事情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或理由,總想讓自己過得輕鬆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掙紮”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可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其實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如果形成習慣,它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工作,懷疑自己的目標,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優柔寡斷,養成一種辦事拖拉的工作作風。

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讓自己動手去做,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鍾的思考餘地,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戰的架勢。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在事情的開始,總是先有積極的想法,然後當頭腦中一出現“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難說了。所以要能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時就馬上行動,那樣惰性就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了。

愛默生說:“緊著驅趕他的四輪車到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濘的道上追蹤蝸牛行跡的人,更容易到達他的目的地。”

某大學有兩位同學,是從同一個地方來的,他們住在同一間寢室裏,既是同學又是同室,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他們約定,一定要一起讀到博士研究生。

本科畢業的時候,兩個人分別分到了兩處待遇非常優厚的單位。其中一人仍然堅持讀書,準備應考,另一人卻認為應該工作幾年,等有了一些積蓄再說。

過了幾年,其中的一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另一人當了科長。兩人見麵時,說起當年的理想,讀書的同學勸當上了科長的同學繼續讀書,可是他說,等當上處長再說吧。

又過了幾年,讀書的同學博士畢業後,去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