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一心二用的天才隻是極少數,即使智力夠用,時間也安排不過來,所以,同時做幾件事和同時想幾個問題,一般沒有好結果。
每一個大人物的成功經曆中,都滲透著專注的力量。林肯致力於解放黑人,並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毛澤東一心一意鬧革命,他最終革命成功;伊斯特曼致力於生產柯達相機,這為他賺進了數不清的金錢,也為全球數百萬人帶來無比的樂趣;海倫·凱勒專注於學習說話,盡管她又聾又啞,而且還是瞎子,但她還是心想事成。
也許有人問:難道專注於目標就一定能成功嗎?答案是:如果專注於目標尚且不能成功,分散目標更無成功希望。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取代毅力。能力無法取代毅力,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莫過於有能力的失敗者;天才不能取代毅力,失敗的天才更是司空見慣;教育也無法取代毅力,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具備高深學問的被淘汰者。隻有毅力和決心才是萬能的!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有毅力的人比沒有毅力的人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三心二意的人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他們總是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動搖方向。
大家一定會注意到在廟宇或者年代比較久遠的房簷下,地麵上的石塊通常都有一個個的小坑,那都是從房簷上滴下的水留下的痕跡。
樂聖貝多芬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最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
水是世上最柔軟的東西,卻能夠在堅硬的石頭上留下痕跡,不僅是因為水滴長年累月連續不斷地滴,更重要的是,這些水滴都是堅持滴在一個地方,“石穿”是水滴連續不斷滴於一點的結果。如果不是這樣,恐怕柔弱的水滴永遠都不可能穿石。同樣,我們在為遠大的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中,也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決不能見異思遷。
水滴石穿,關鍵在於“專一”。“專一”能出力量;“專一”能出智慧;“專一”能出奇跡。追求人生的輝煌,隻要始終如一、不驕不躁、永不氣餒、矢誌不移,有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念,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就一定會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其實所謂的“專一”,即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誌。可以說,人們熟悉這個詞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樣。然而,熟悉並不等於理解。從更深刻的含義上講,專注乃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就是這種精神和境界的反映。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幹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特別是在遭受挫折、遇到誘惑的時候,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勇往直前,直到最後成功。
與此相反,一個人如果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幹什麼事情都隻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缺乏專注的精神,即使立下淩雲壯誌,也決不會有所收獲。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有堅持一個目標,堅持下去就會像柔弱的水一樣,最終會將石頭滴穿;反之,如果不能夠堅持專一的目標,就會一事無成。
“小貓釣魚”的故事大家大概都不會陌生吧?小貓和貓媽媽一起去釣魚,小貓看見蝴蝶飛來了,它就去抓蝴蝶;看見蜻蜓飛來了,它就去抓蜻蜓。結果,什麼都沒有抓到,魚也沒有釣到。貓媽媽就說:“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地做。你一會兒抓蝴蝶,一會兒抓蜻蜓,怎麼能抓到魚呢?”小貓聽了媽媽的話,就專心釣起魚來。一會兒,蝴蝶飛來了,蜻蜓飛來了,但小貓學著貓媽媽的樣子專心釣魚,再也不分心了。不久,小貓就釣到了一條大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瞄準一個點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而成功者則往往是瞄準了一個點並堅持走到了最後。這個點有時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有時是從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有時是惡劣環境中長期形成的生活積累。是的,隻要能瞄準一個點就能敲開成功的大門,哪怕力量微小,隻要堅持,就一定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下麵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