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結束語1(1 / 2)

你一定要堅信——好人必有好報

你不積善,專積惡,我決不相信命會特別好;相反,你隻要積善,也許暫時還未報,但隻要你不斷地積善,我決不相信你不會有好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這種因果報應的道理,不僅佛教加以強調,古代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不朽名著《理想國》一書中更有類似的主張,凡人在世有一罪者,在死後當受十倍的懲罰,凡人在世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後每一項亦受十倍之報酬。

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非常排斥迷信,卻也堅決相信善惡的因果報應,一個賞罰分明的上帝是必需的,如果大家都不信神,這個社會還能維持得住嗎?要建立一個風氣良好的社會,應當是需要宗教的。

下麵我們不妨再看看福壽的因果:

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口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有時福報來臨的時候,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湧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唾手可得的財富,卻消失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隻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果。古德說:“現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現在之福,如點燃燈火,隨點隨竭:將來之福,如添油料,愈點愈久。”我們要善於把握現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甜的美果。

過去印度有一位王後,賢慧美貌,篤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養三寶,深得國王的寵愛。有一天,夫婦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國王望著身披錦繡羅衣,頭戴珠寶冠的皇後就說了:“王後!今天你打扮得這般美麗,享受人間至高的殊榮,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所賜給你的恩寵啊!”

王後平心靜氣地回答說:“雖然妻以夫為貴,但是這一切的富貴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來的,每個人有他各人不同的因果業報,誰也無法更改。”

國王聽了王後如此斬釘截鐵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宮中,暗中把王後心愛的鑽石戒子偷偷地丟到江河。第二天,王後醒來,找不到戒子,就問國王說:“國王!你看見我的戒子了嗎?”

“你的福報力量不是很大嗎?怎麼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子呢?”國王不懷好意的譏諷她。

“如果這個戒子屬於我應得的福份的話,是絕對不會丟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強求也是沒有用的。”王後悠閑自在的回答。

事情過了數日之後,有一天,禦廚買回一條大魚回宮烹煮,不可思議地,當他剖開魚肚一看,竟然在魚肚中發現王後失去的那顆晶亮晶瑩的戒子。國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報要靠各人去培養,種了一分,收獲十分,絲毫也不會缺失。

既然福壽的得失與否有它一定的因果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植福壽的善因善緣,才能感得福壽的美果好報呢?

如何才能多福多壽?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六點,必能福報增廣,壽命延長:

少貪多舍:一般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事實上,貪饜並不能得到福報,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來擁有的福報丟失盡淨。貪取的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舍的心增長一分,福報不求自生,自然會降臨我們身上。喜舍好比播種,懂得播種,必然能有收成;貪婪仿佛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實累樹呢?因此,唯有知道施舍,才能得到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