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夫差的自刎和吳國的滅亡,勾踐的複仇大戲也正式落下帷幕。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書中相關人物的最後結局。
夫差死後,勾踐給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以侯的規格把他葬在秦之餘杭山,塚很大,麵朝太湖,春暖花開。夫差一死,吳國遂滅。在東周的曆史上,吳國的崛起就如曇花一現一般,絢爛之後又馬上凋零。在整個東周時期的曆史上,像吳國這樣因為爭霸被滅國的,隻此一家,絕無分店。
勾踐後又帶著大軍渡過淮河,把淮水上遊的土地送給了楚國,把吳國吞並的宋國的土地還給了宋國,把泗水以東百裏的土地給了魯國。越國的兵馬橫行在江淮一帶,所向無敵,通行無阻。
不久,勾踐率大軍從好心人夫差留給他的兩條運河北渡江淮,與齊、魯、晉、宋等諸侯在徐州會盟,並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也派使臣送來祭肉給勾踐,冊封勾踐為“東方之伯”, 在周朝,“伯爵”,是諸侯的最高稱號,等而下之的稱“公”、“侯”,勾踐被封為“伯”,這等於正式承認了勾踐是新霸主。勾踐滅了周王名義上的伯父夫差,周王不但沒有責備,還加封其位,賞賜其肉,看來,這個世界上,除了錢,拳頭也是很好使的。
勾踐不但滅了吳,還超過預想,嚐到了當霸主的滋味。因此他也開始學著夫差的樣子,眼饞著北方的土地。
勾踐領著越國大軍在北方耀武揚威揚威,過足了霸主的癮。範蠡有點看不下去了,勸勾踐說:“大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啊,以前夫差自大,讓天象發生變異,太陽被陰影吞食,現在您老人家也在走夫差的老路,恐怕上天的變異又要出現了。”勾踐先生正為自己成為霸主而飄飄然如騰雲駕霧,哪裏聽得進這種逆耳之言,雖然看在範蠡是特等功臣的麵上,把怒氣強壓在肚子裏,但卻對他來個硬不買賬。老範見自己嘴上抹石灰——白說,十分沒趣,便不再多言。
回國之後,勾踐在王宮文台上請客吃飯,場麵十分宏大。以前這裏是他老大哥夫差的指定國宴地點,現在這裏已經屬於他勾踐的家產了。慶功會上,範蠡滿臉陰鬱,他知道勾踐的驕傲已經定性,九頭牛也已經拉不回頭了,為了自己以後的生活,他堅定了自己歸隱的主意。
公元前471年4月,邾隱公無道,勾踐發兵中蹂躪邾國,俘虜邾隱公,立其次子公子何為邾國國君。10月,秦厲共公不遵勾踐這個武林盟主的號令,勾踐一怒之下,調動十萬諸侯盟軍,西渡大河進攻秦國。當時正是寒冬,諸侯聯軍行軍非常艱難,但這陣仗也讓秦國人感到害怕,連忙求和,勾踐也樂得讓士兵們休息,於是還軍。對此,越軍將士非常高興,終於不用冒雪踏冰打仗了,為此,越軍士兵還創作了一首《河梁》詩。那時候民間詩人真多。
公元前470年,勾踐還是頻頻出兵。這年衛國爆發奴隸起義,衛出公人如其名,果斷出逃到越國,請求勾踐派兵幫他平定叛亂。一年後,越國聯合魯、宋等國,護送衛出公回國。衛國大夫以重兵守城,拒絕衛出公進城,衛出公無奈,最終死在越國。
公元前468年,勾踐派泄庸出訪魯國,劃定邾、魯兩國的疆界,擔起了一個國際警察的角色。這時候,越國的國境已經大大增強,擴展到了山東境內。勾踐興致一高,宣布遷都山東琅琊,並在這裏建起了一座方圓七裏的高台觀察東海。其實勾踐和夫差也都有共同點,那就是功成名就後就驕傲了,據載,勾踐建新都帶了八千名死士,三百艘戈船,三萬吳越移民,遷都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控製北方諸侯。
公元前467年,勾踐又發兵進攻魯國,把魯哀公送回國內。勾踐的霸業達到人生的最高峰。但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萬歲之君,人都是要死的,勾踐也不例外。公元前465年11月,勾踐病重,因搶救無效死亡。兩千多年後,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在同一個地方出土,有意思的是勾踐劍光亮如新,夫差劍卻是鏽跡斑斑,看來,時間也認可勾踐的功業超過夫差的。勾踐死後63年,晉國滅亡,正式分裂成韓、趙、魏三國,三家分晉標誌著曆史進入了戰國時代。所以,勾踐也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