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調元一聽贓官來訪,意在題匾,忙命家人阻於門外,勿使贓了地皮;同時匆匆拿起畫筆,將作畫的色盤一並搬出家門,用紅、白二色在匾上題了“案懸起敬”四個字,題完轉身便關上門。

陳知縣不解其意,反正匾已題了,樂得省下財禮。隨行師爺見匾上四字龍飛鳳舞,寫得極好,也忙捧場說:“李翰林讚譽大人斷案明察秋毫,猶如明鏡高懸,令人起敬。”

這贓官一聽,更是喜形於色,忙向李調元的大門拱揖禮拜,說道:“多謝翰林公栽培,下官有禮了!”又命人將匾抬走,一路洋洋得意,直抬進漢州衙門懸掛起來。

漢州百姓聞李調元給贓官題匾,十分驚訝,都來觀看。一看之後,不禁捧腹大笑起來。

試問,大家為什麼要笑呢?

181.姓啥

從前有三位秀才赴京趕考,同來到一家客店裏住宿。夜深人靜,寒氣襲人,他們冷得不能入睡,便點了燈,坐在床上。一個秀才歎了口氣說:“這次赴京,如再落第,一定要將我的姓倒著寫了。”第二個秀才聽罷後說:“此番進京,再名落孫山,誓把我的姓橫著寫啦。”第三個秀才微笑著說:“這次上京,如果金榜無名,我和你們倆一樣,決定將姓氏調過來寫啊。”言畢,三人互通姓氏。第一個說:“我的姓是土上倒土。”第二個說:“我家比你家,左右多了兩堵牆。”第三個不禁啞然失笑,說:“我在你家上麵長苗、下麵生根呢。”原來三位秀才的姓氏正寫反寫都是一樣。

請大家猜猜看,他們各姓啥呢?

182.加衣受罰

從前,韓昭侯有一次喝了酒,昏睡在床上。管理帽子的官員見到君主要著涼,便拿了一件衣服蓋在他身上。

韓昭侯醒來後,很是高興,因為那件衣服沒有使他受涼。他向身邊的侍從們說:“是誰替我加衣服的?”

侍從們回答說:“是管理帽子的官。”

韓昭侯聽了以後,卻立即把管理衣服的官和管理帽子的官都辦了罪。

試問,韓昭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183.善言誨盜

陳實做了太丘縣令,對觸犯了法律的犯人很是寬厚,主要用道理來教育感化,使犯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可恥的,從而不再犯罪。

當時年成不好,連年荒旱,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許多人不得已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一天夜裏,有個小偷潛入陳實的臥房,躲在房梁上窺伺,不料被陳實發覺了。陳實沒有叫人來捉賊,而是想了一個辦法,感動得小偷自己認罪。

試問,他想的什麼辦法呢?

184.吹牛惹禍

從前,有一對老夫妻,家裏很窮。一年三百六十天菜刀掛壁,米缸朝天。一年,夫妻倆忽然生下一個兒子。老兩口別提有多高興了,就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取名劉小。因為家境貧寒,一直沒錢供劉小讀書。可劉小卻十分聰明,見什麼學什麼,學什麼會什麼。二十歲的時候就滿腹詩文,能出口成章。

這年春天,朝廷開科取士。劉小就央求父母,讓他進京考試,父親搖著頭說:“進京幾百裏路,咱們哪來的盤纏?”也算劉小運氣好,正巧有個做生意的商人路過這裏,要雇人挑東西進京,他就當了這個差,順利到了都城。三場考完,他金榜提名,竟中了狀元。

劉小中狀元後,皇上召見了他,問起他的家境。那時候,中狀元的隻有大戶人家的子弟才能做大官,否則,即使再有本事,也不能重用。劉小為了討個大官做,就撒了個謊,對皇上吹牛說:

“我家是千柱落地,萬馬歸槽;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飯;三隻鹽船下河,若有哪隻不來,就要全家吃淡。”

皇上一聽,心想:這狀元的家境非同一般,要是造起反來,那江山就要換姓了,不如早早地除掉他。於是,就命人把狀元推出去斬了。

試問,劉小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185.海瑞斷案

一天,海瑞剛升堂,大堂下拉拉扯扯進來三個人。一起跪在案前。海瑞問道:“你們三人有什麼事?誰是原告?”

其中一個搶先說道:“海大人,我是原告。我叫金有權,狀告我的嶽父。兩年前,我父親在杭州做官,當時嶽父把他女兒陳杏元許配給我。現在,陳杏元又另許他人,求老爺為我做主。”

海瑞轉問第二人。這人上前跪拜一步,說:“海大人,我也是原告,叫金維錢。我的嶽母,就是陳杏元的母親,她親自把杏元許配給我。我都將六大聘禮送過去了,準備選個好日子成婚。誰想到陳杏元還許配給了別人。求老爺為我做主,把杏元斷給我。”

再看那第三人,衣衫破舊,但談吐斯文,說道:“老爺,我叫梅生,和杏元一個村。我們倆從小就情投意合,她已經親自與我定了終身。我是非杏元不娶,杏元是非我不嫁。請老爺做主,成全我們。”

海瑞聽了三個人的陳詞,心裏可就犯了難了:杏元和梅生,兩相情好,私訂終身,情有可原。這杏元的父母做的可就不對了。一個貪權貴,一個貪錢財,把一個女兒許配給兩個人家。這事怎麼處理呢?

忽然,海瑞想了個主意,很快把杏元判給了其中一個人,而其他兩人無話可說。

試問,海瑞是怎樣判的呢?

186.考場趣事

清道光年間,某省舉行會試,文章考題是“父母在”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