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讓別人讚同你的八個完美溝通技巧(3)(2 / 3)

一個人即使還沒有改正他的錯誤,但隻要在談話開始時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就有助於幫助另一個人改變其行為。這句話是馬裏蘭州提蒙尼姆市的克勞倫斯·周哈幸最近說的,因為他看到了他15歲的兒子正在嚐試抽煙。

“當然,我不希望大衛吸煙。但我和他媽媽都吸煙,我們給他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我向大衛解釋,說我在他這麼大時就開始抽煙,尼古丁最終戰勝了我,使我上了癮。我還提醒他,我的咳嗽很厲害。我並沒有勸他不要吸煙,或警告他吸煙的害處。我隻是告訴他我如何吸上煙並深受其害的。”

“他想了一會兒,然後決定在高中畢業前不吸煙。直到現在他也確實沒有吸過煙。那次談話的結果,使我也決定戒煙。由於家人的支持,我戒煙成功了。”

所以,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而不觸傷感情或引起反感,使自己成為一位受人歡迎的說話高手,不妨采用一些有技巧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批評,可以是裹著糖衣的良藥:

(1)在批評別人之前,先指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在這種比較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會更加容易接受批評意見。

(2)批評不是爭論,也不是有話直說,而應該運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3)在批評之前先讚美一下對方,這樣會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談話氛圍,然後再把談話引向批評。

技巧五:建議對方,而不是命令對方

卡耐基的忠告:建議別人,而不是強硬地命令對方,不僅能維持一個人的自尊,給他一種自重感,而且能使他更樂於合作,而不是對立。

最近,我很榮幸地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泰波爾小姐一起吃飯。我告訴她我正在寫作,於是她和我開始討論“為人處世”這個問題。她告訴我,她在寫揚·歐文的傳記時,訪問了曾與揚先生在同一房間辦公3年的一位先生。這人說,在那麼長的時間內,他從未聽到揚·歐文給任何人下達過直接的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例如,揚·歐文從未說過“做這個,或做那個”或“別做這個,別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以為那樣合適嗎”。當他口述一封信後,他常這樣說:“你認為如何?”在看完他的助手寫的信以後,他常這樣說:“也許這樣措辭會更好些。”他總給別人機會親自動手做事,而從不告訴他的助手該如何去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使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建議別人,而不是強硬地命令對方,不僅能維持一個人的自尊,給他一種自重感,而且能使他更樂於合作,而不是對立。像這種方法,能使人更容易改正他的錯誤。而一些長者的粗暴態度所引起的憤怒可能會持續更久,即便他所糾正的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也會如此。唐·斯坦瑞利是賓夕法尼亞州威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老師,他說了一件事。

有一個學生因為違章停車而堵住了學校的大門口。有一位老師衝進教室,以非常凶悍的口吻問道:“是誰的車堵住了大門?”

當那個學生起來回答時,那位老師怒吼道:“你馬上給我把車開走,否則我就用鐵鏈把它綁上拖走。”

這位學生確實是錯了,汽車不應該停在那兒。可是從那天以後,不隻是這位學生對那位老師的舉止感到憤怒,全班的學生也總是做一些事情給這位老師造成不便,使得他的工作更加不順。

本來他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的。假如他友善一點地問:“門口的車是誰的?”並建議說:“如果你能把它開走,那別人的車就可以進出了。”我想這位學生一定會很樂意地把車開走,而且他和他的同學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即使身為長者或上司,你也不能用粗暴的態度對你的晚輩或下屬說話;否則你所得到的不是合作,而是激烈的對抗。同樣,采用建議的方式可以讓客戶更好地接受和采納你的意見,按照你的要求來做,滿足你的需求。

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的一家小工廠,經理伊安·麥克唐吉有個機會接到一份大訂單,但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按期交貨。盡管工作已在工廠排定好了,可是這份訂單所要求的完成時間實在太短了,使他不太可能去承接這份訂單。他並沒有催促工人們加速工作來趕這份訂單,他隻是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解釋這種情形,並對他們說,假如能按時完成這份訂單,對他們和公司的意義將有多大。“我們有什麼辦法來完成這份訂單嗎?”“有沒有人能想出別的辦法來處理它,使我們能接這份訂單?”“有沒有別的辦法來調整我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的分配,來推動整個情況?”結果,員工們提供了許多意見,並堅持讓他接下這份訂單。他們用一種“我們可以辦到”的態度,終於獲得了這份訂單,並且按期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