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價”“毛瓷”
書畫精賞
作者:王立新
“以文證物,以物證史”讓事實說話,讓我們見證曆史,筆者曆時10多年的艱辛調查考證,首次公開“主席用瓷”最新的重大發現。讓我們透過曆史的迷霧,來揭開“毛瓷”的神秘麵紗。
2012年6月28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齋宮熱鬧非凡,因為剛剛在這裏隆重開幕的醴陵窯釉下五彩珍品展會上,有6件非常神秘的瓷器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傳說之中的充滿神秘色彩的重器“天價毛瓷”,這是醴陵瓷器第三次走進故宮紫禁城。
據史料記載醴陵釉下五彩瓷首次被選送進京是在1910年(宣統二年),由清政府官員湘西人熊希齡親自攜瓷入京,貢呈清代的慈禧太後。見到醴陵瓷比景德鎮瓷做工精細,釉水晶瑩,五彩之色古豔清雅,慈禧大悅,遂賞金牌一塊,一時傳為美談。
醴陵瓷第二次送進入紫禁城中南海,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當時湖南省委密令在醴陵秘密地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研製燒造了一種帶蓋的茶杯,後來經過多次修改,最後毛澤東親自為這種茶杯取了一個象征性的名字“勝利杯”。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2012年醴陵再次破例地榮選在紫禁城的故宮齋宮中隆重地展出了6件非常罕見十分珍貴的毛澤東遺物“主席用瓷”釉下五彩的紅梅竹紋飯碗、筆筒、茶杯等,這就是傳說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天價毛瓷”。這種看似普通繪有梅花翠竹的飯碗,平日深藏在戒備森嚴的中南海豐澤園中,秘不示人。傳說之中毛澤東生前最喜愛並且經常使用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瓷器,這種用釉下五彩手繪工藝畫上的梅花碗,在中南海豐澤園曾深得毛澤東的青睞和喜愛,成為毛氏晚年的至愛之物。這些深藏在紫禁城中的神秘之器為何被稱為“毛瓷”?傳說紛紜中的“天價毛瓷”毛澤東生前曾經使用過嗎?這些毛澤東最喜愛用的梅花碗,究竟是誰設計燒造出來的呢?整整50多年了這一切尚無人知曉,一直是一個未解的世紀之謎。
這種神秘的釉下五彩瓷器為何被稱為“毛瓷”的?中南海毛澤東遺物之中為何這種“毛瓷”最多?這種被尊為“國之重器”的瓷器究竟是誰設計的?整整半個世紀了,這一切都是一個未解的世紀之謎!筆者帶著種種疑惑走進了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當代“官窯”——醴陵,去尋訪一位神秘的“毛瓷”設計大師——鄧文科。
毛澤東與醴陵瓷
素有“紅色瓷都”美譽的醴陵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其建置史長達兩千餘年,曆史上曾以湖南富縣著稱,據《醴陵市誌》和文獻典籍記載,自西漢初漢高後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算起,醴陵之名已有2190餘年的曆史。醴陵設縣則在東漢之初,建置史亦有1970年左右,經過曆朝曆代的興衰與更替,醴陵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人文薈萃的局麵。遠古醴陵屬揚越之地,夏禹時屬荊州之城,春秋戰國時屬楚國黔中郡,秦朝時醴陵屬長沙郡湘縣。醴陵作為中國陶瓷的主產區之一,素有“瓷城”之美譽。
據考古發現,醴陵最早的製陶始於商周時期,在這裏還出土了最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商代王室象樽 ”。在漢代醴陵窯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絕大部分是夾砂方格印紋灰色硬陶,器形有釜、盆、壇、罐和碗、缽等,部分器表施有醬黃色釉,很古樸。從古陶窯群遺址的發現說明醴陵在東漢時已有大規模的手工陶器作坊。近年醴陵又考古發掘了宋代、元代的製瓷古窯址,出土了很多的黃醬釉裂紋釉青白瓷、青花瓷器殘片,足可證明醴陵製瓷曆史的久遠,製瓷水平高超,打破了醴陵細瓷僅一百年的曆史,將醴陵製瓷曆史前推了680年。
據文獻典籍記載:曆史上毛澤東從先後四次到過湖南醴陵,也正是由於毛澤東的一句話從而使醴陵發展成為了新中國舉世聞名的“瓷城”。1955年由國家投資800萬元在這裏建造了新中國第一座代表當代中國燒造瓷器最高水平的“官窯”——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專門為毛澤東和國家領導人燒製專用瓷器。
據陶瓷研究所的老藝人回憶。50年代到70年代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所燒造的瓷器,並不向社會和民間銷售,而是在燒瓷器成後精挑細選最精美、最優質的釉下五彩瓷器直接送往北京中南海,很多選剩下來的瓷器按規定統統打爛銷毀,種種跡象表明事實上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就是中國當代最具神秘色彩的“官窯”。
筆者在中南海中央警衛局毛澤東生前工作人員“管家”吳連登同誌那了解到,他在六七十年代期間曾多次秘密奉命前往湖南醴陵。和原湖南省省委接待處處長肖根如同誌一起經常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秘密監督毛澤東生活用瓷的研製和燒造過程。然後在部隊專人的護送下把從醴陵燒造好的上等瓷器秘密地送到千裏之外的北方毛澤東的住地——北京中南海豐澤園。據毛澤東的“管家”吳連登同誌介紹,這種用主席家鄉泥土燒製的精美瓷器一直深得毛澤東的青睞和喜愛。(醴陵燒造的釉下五彩梅竹花卉紋碗,2012年6月28日在故宮齋宮展出)
毛澤東對於家鄉湖南醴陵其實並不陌生,據文獻記載,毛澤東曾先後四次到過醴陵考察,他很了解醴陵的情況,據1995年出版《醴陵市誌》記載:“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曾先後四次來到過醴陵作社會調查,對醴陵的山山水水、民情風俗和瓷業等都比較熟悉。1930年9月,紅一方麵軍攻打長沙後,回師贛南途中,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率部在醴陵整休,司令部設在醴陵縣城中狀元洲原橋公所內,毛澤東在此還參加了中共湘東特委會議,三樓木牆板上保存有紅軍書寫的標語………”在1989年出版的《醴陵陶瓷誌》中有更詳細的記述:“1956年毛澤東到南方廣州考察,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及主管工商的負責同誌即奉命趕到廣州給毛澤東彙報工作。5月22日周小舟及分管財務的副省長尚克錦、省計委主任徐羽、省委工交部長於明濤、省工業廳副廳長楊第甫等在廣東省軍區招待所——海屋向毛澤東彙報了湖南工作的布局及打算。當周小舟等在彙報湖南工業生產情況時,毛澤東插話問起醴陵瓷業的情況,還說醴陵的釉下五彩是得過國際金獎的,現在怎麼樣了,毛澤東又講“醴陵瓷業工人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加紅軍的人不少哩………”時任湖南省工業廳副廳長的楊第甫向毛澤東彙報講:“醴陵的釉下五彩在曆史上曾一度失傳,去年(1955年)醴陵縣成立了陶瓷研究所,找回了一個原來從事釉下五彩的老藝人帶了幾個徒弟,釉下五彩工藝開始得到了恢複………”毛澤東即指示說:“把國營、私營、合作社和個體戶通通統一起來,成立一個地方國營公司,可以試辦嘛。”隨後湖南省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向國務院寫了份報告。1956年6月12日國務院批複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同意成立醴陵瓷業公司,統一管理醴陵瓷業。是年,醴陵縣陶瓷研究所改為“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陶瓷研究所”。
鐵骨生春色,紅梅透國魂
打開曆史的塵封,醴陵陶瓷發展的曆史軌跡種種跡象表明是一部當代官窯發展的曆史,在奉命為毛澤東研製生活專用瓷器的過程中,醴陵的製瓷技藝和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從建國初期的50年代開始,60、70年代這三個重要的曆史階段在新的社會體製下,時代賦予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從業者藝術精神的舒展與解放。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誕生了一批聞名遐耳的工藝美術大師,他們的視野與文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用非凡的技藝和虔誠的心態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毛瓷”。時代造就了大師。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能被榮幸地選中為國家主席設計、製造日常專用瓷器,這是人生莫大的榮耀。特殊的曆史造就了一代陶瓷藝術大師——鄧文科。他在陶瓷藝術園地默默地耕耘了近半個世紀,他是一位曆史不能忘記的大師。
從1964年開始,鄧文科他曾多次秘密的奉命為毛澤東主席設計製作生活用瓷,最早的是“139”蘭牡丹青花纏枝蓮紋餐具,1972年他為主席精心設計的紅梅花卉紋碗成為了毛澤東日常生活之中的致愛之物。83歲的毛澤東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中一直都在使用著鄧文科設計的梅花碗。這種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釉下五彩瓷器,至今還靜靜地被收藏陳列在中南海豐澤園、中國國家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和毛澤東遺物館。
鄧文科是何許人?他又是如何成為一名主席用瓷設計大師的呢?筆者帶著種種的疑惑,沿著曆史的腳步走進了醴陵,走近了極富傳奇色彩的“主席用瓷”設計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鄧文科先生。
幾經尋訪,筆者曾於2008年8月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原副總工程師、著名陶藝家陳忠義同誌的介紹下終於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找到了醴陵窯唯一的一位在1993年被評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年逾8旬的“主席用瓷”設計大師鄧文科。鄧文科,藝名毅峰,號清風樓主人,擅畫釉下五彩梅花、公雞,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所不能。1986年醴陵政協出版的《醴陵文史》第三輯(瓷業史料專輯)中有關於他記述:“鄧文科以陶瓷工藝美術見長,國畫有著深厚的功底。1957年他創作的國畫《一丈紅》曾參加湖南省首屆美展並獲得三等獎,1979年他創作的國畫《桃花雞》又獲得湖南省陶瓷界美展的一等獎………”。他自幼學藝,師承釉下五彩一代宗師吳壽祺,曾從事釉上粗彩、新彩、粉彩裝飾,四十多年來專研製釉下五彩,在專業撰述和教學方麵亦頗有建樹,為醴陵釉下五彩瓷業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他生性剛毅、豁達,為人正直、坦誠。雖然久聞他在陶瓷領域的大名,而現實生活當中他卻沒有一絲大師的架子,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性格剛毅、淡泊名利的老藝人。據了解,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他雖然多次奉命為國家主席設計製作專用瓷器,30多年來,他卻從不以此為炫耀,而是默默無聞把這份珍貴的記憶深藏在他內心的深處。
據有關檔案記載:在所有保存下來的毛澤東生活用瓷遺物中,唯一保存完好存世數量最多的就是一種繪有釉下五彩紅梅翠竹紋的飯碗、菜碗、勝利杯、湯匙、瓷碟、茶壺茶杯。這種紋飾精美、發色豔麗、型製優雅的瓷器用具就是毛澤東生前最喜愛的釉下五彩“官窯”瓷器。原來這就是1971年時任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三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鄧文科設計的花麵的“主席用瓷”,世人簡稱為“毛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