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保稅區建設:新時期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專稿
作者:陳凱傑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部署,“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為此,我們對當前各地大力推進的綜合保稅區建設做一梳理,探討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和開放區域建設的重點與路徑。
一、綜合保稅區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
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綜保區)是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基本實現了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等多種功能的疊加,是目前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特殊開放區域。綜保區參照保稅港區管理,可開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享有的優惠政策包括:(1)國外貨物入區保稅;(2)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3)區內企業之間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日前公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2〕58號)提出,現有5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和符合條件的保稅區)將逐步整合成綜保區,使之成為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結構、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當前,綜保區建成運行時間雖短,但發展速度快,吸引輻射力強,在健全保稅加工與保稅物流功能、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拉動地方外向型經濟等方麵,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成長為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支點。上海、蘇州、重慶(西永)綜保區的進出口貿易均占到當地外貿的1/4強。運行僅一年的成都高新綜保區和鄭州新鄭綜保區的年進出口貿易額有望超過200億美元,約占四川和河南全省外貿的40%和50%。保稅加工與保稅物流功能兼備,使綜保區在彙聚要素商品、開拓國際市場方麵有明顯優勢。二是助推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調整。各地綜保區大都在原有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基礎上籌建,規劃麵積5-7平方公裏(重慶西永綜保區規劃麵積達10.3平方公裏)。相對傳統出口加工區(約2平方公裏左右)而言,中西部地區的綜保區能以更為充裕的資源和空間承接投資和訂單轉移。成都、重慶、鄭州等地依托富士康、英特爾、惠普及其配套企業集群,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技術產品加工組裝為主的全產業鏈布局。東部沿海以上海、蘇州綜保區為代表,重心逐步從保稅加工向研發設計、維修檢測、現代物流、國際航運集拚、融資租賃等服務業轉移,如昆山綜保區新建超過30萬平米的保稅物流倉庫,2011年保稅物流貨物出入庫683億美元,吸引了宏基和惠普等公司在區內設立零配件供應分撥中心和備件中心。天津濱海新區綜保區依托空客320組裝項目,吸引配套零部件企業進駐,大力發展航空產業,技術外溢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三是深化了開放型經濟的體製創新。各地因地製宜,在細化完善綜保區政策、管理、服務等方麵做了一些探索,為創新開放模式積累了經驗。上海將浦東機場綜保區、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集中於綜保區管委會統一管理,園區間通關便利、功能互補,如通過外高橋保稅區解決了非保稅和保稅貨物的出入管理問題,彌補了綜保區對境內區外商品交易的繁瑣不便。蘇州高新區綜保區打破傳統封關運行模式,通過“電子圍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分屬不同地域的綜保區北區和東區實施監管,並計劃沿用此模式與吳中、吳江、常熟三個出口加工區共同整合成蘇州綜保區,形成“一區四片”的發展格局。
綜保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一些瓶頸和困難,主要有以下兩方麵:
其一,保稅加工領域,迫切需要解決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包括研發設計、維修檢測業務的落區問題。如有企業反映,研發生物製藥入區一些藥材、器械,最後可能隻出口一個藥方或產品配方,難以通過正常的海關保稅核銷,目前僅上海綜保區在試點解決此類問題。綜保區維修業務目前隻限於國內出口產品的複進口維修,內銷產品返區維修和跨國公司在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集中維修剛剛啟動試點,尚未全麵展開。天津濱海新區綜保區反映,目前僅對區內從事飛機發動機維修業務的古德裏奇公司予以個案批準,希望放開綜保區內飛機維修業務的限製,以便吸引航空零部件及配套服務企業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