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之致羽長老(1 / 1)

東洱河的百姓聽聞蒙羽已死,無不歡呼雀躍,紛紛來到街道上為蒙舍詔的搭救而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良久,眾人才發現久久不見羽化將軍,於是紛紛到處尋找,最後,終於在羽長老的靈柩前發現了羽化.

羽化正跪在父親靈柩前,默默地流著淚,那空氣似乎也在悲傷,讓人感覺到十分的酸楚.

麵對父親的遺體,羽化沒有過多的悲傷行為,隻是在那裏流著淚,默默地說著父親生前對自己的告誡與對東洱河部落的希望.

良久,羽化默默地起身,眾人見狀,紛紛讓開了一條路,隻見羽化去到壩子中間,在四周收拾了一些柴火,逐漸的在壩子中間堆起了一個柴火堆.

正當眾人一臉茫然時,羽化來到父親遺體前,沒有大聲的哭泣與呼喊,隻是默默地把父親遺體上的血跡與汙垢清理幹淨,然後整理好父親的服飾,隨即抱起父親的遺體,走向壩子中間,忍住渾身的疼痛與悲傷,默默地把父親放在了柴火堆上,再一次的整理了父親的妝容.

默默地走下了柴火堆,看著父親的遺體,曾經父親的教導響徹在了耳邊,那忙碌的身軀依舊在眼前浮現.

眼淚在也忍不住,就像發瘋了的洪水,洶湧地流了出來,忍住傷悲與疼痛,拿起火把,默默地走向了柴堆,良久,火把徐徐放下,隨即又拿了起來.

最後,還是把火把扔向了柴火堆,隨著火焰的快速燃燒,東洱河部落的英雄與智者就這樣永遠的遠離了他所熱愛、為之操勞一生的東洱河部落。

看著父親的遺體逐漸地被火焰所吞沒,此時的羽化在也忍不住了,像個小孩嚎啕大哭了起來,眾人見此,無不流淚、哀傷、悲痛,紛紛為羽長老做最後的送行。

……

良久,隨著火焰的漸漸熄滅,羽化默默地上前,俯身撿起父親的遺骸,輕輕的放進陶罐中,默默地流著淚,點蒼山的神靈似乎也在為羽長老的離世而痛心,天空漸漸飄起了小雨,在場的人無不流著眼淚,為了他們的恩人、為了他們的信念。

此時的壩子中,沒有任何的喧嘩聲,安靜的出奇,除了人們的抽泣聲,就隻有腳步移動的聲音。雨依舊在下著,這悲傷的氛圍不知要何時才會消失?

羽化抱起陶罐,臉上兩行淚流個不停,沒有了戰場上的霸氣、沒有了孩童般的玩鬧,有的,隻是一個兒子對父親離世是最大的悲痛,寂靜掩飾了悲傷,但人們內心卻是悲傷不絕。

寂靜代表了最大的懷念與傷痛。

隨著羽化腳步的移動,人群也開始跟隨著羽化逐漸的移動,沒有人知道羽化要去那裏,但都知道,這肯定是羽長老生前最想去的地方。

羽化慢慢地移動著,那腳步慢得出奇,但沒有人埋怨,有的,隻是希望這路一直走下去,人們不想離開羽長老。

路終將也是有盡頭的,不一會兒,羽化來到洱海岸邊,雙膝跪下,抱著陶罐親了一下,然後,逐漸像洱海深處走去。

待水已經淹沒到了胸口,羽化慢慢地放下陶罐,隨著水流的流動,不一會兒,陶罐就已經飄向了遠方,漸漸地消失在了湖麵上。

羽化此時淚水已經沒有流了,流下的,隻是內心的血。

“父親,你一直說你是洱海之子,今天我把你送回來了,你一路走好,兒子會完成你的心願的”,說罷,羽化轉身向岸上走去。

平時波濤洶湧、黑雲壓海的洱海,此時卻放晴了起來,似乎在迎接自己子女的回歸。

待羽化走上岸,就對細奴邏說道:“公子,在下願效力蒙舍詔,統一洱海地區,完成先父一生的心願,讓百姓少受顛沛流離、戰亂之哭。”

說罷,東洱河的百姓們自發的跪下並大聲地說道:“我們願意歸屬於蒙舍詔,願公子帶領我們統一洱海地區,為百姓造福”。

說罷,百姓們連連磕頭。

看見這一幕,楊波遠感到甚是滿意,連忙向細奴邏使眼神。

細奴邏見狀,連忙說道:“既然諸位是如此的信任我細奴邏,我一定會帶領大家走向過上幸福的生活”。

停頓了一會兒,細奴邏接著說道:“當今戰亂剛過,諸位要忙於生產自救,爭取早日恢複東洱河應有的麵貌”.

待細奴邏說罷,百姓們這才站起身來,紛紛上前安慰羽化道:“羽將軍要節哀順變啊,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羽長老的功與苦的……”

……

待向百姓一一告完別,細奴邏一行人便帶領蒙舍詔士兵連忙出發,向蒙舍詔方向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