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受到尊敬是最成功的人生(1)(1 / 3)

一個人所受到的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而所謂的受到尊敬就是一個人的尊嚴受到了最高級別的維護和認同,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始終受到尊敬,那就說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有著切實的意義,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動和關注,尤其沒有褻瀆自己的人生。

矢誌於崇高的使命

哈佛故事: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羅伯特·愛德華·李將軍是南聯邦指揮官。盡管他能征善戰,但他畢竟代表的是腐朽沒落的殖民統治,失敗是必然的結局,可失敗投降後的李將軍卻贏得了更多美國人的愛戴。

將軍出生在南方弗吉尼亞州,可他內心裏並不擁護南聯盟的黑奴製度,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盡管人們很少認識到黑奴製度在政治、道德上是邪惡的,但我認為它的存在將給白人帶來比黑人更多的災難。”那他為什麼辭去在美軍中的顯赫職務而為短命的南方奴隸主而戰呢?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屬於南方,當外鄉人去入侵他的故土時,他必須毫不遲疑地去保衛她。也許人們很難對此表示讚同,但很少有人忍心責備他的“愚忠”。

戰爭結束了,在阿波馬格斯,李將軍代表南聯邦簽字投降,儀式完畢,將軍心如鉛灌,無言地踏上了歸途,此時,戰火蹂躪的南方,滿目瘡痍;他殘廢的妻子和兩個女兒等著他去供養;他雖為職業軍人,但此時的南方卻再無部隊可指揮。許多驕傲的南方人不甘受恥辱,舉家出逃至埃及、墨西哥、南非,他們不願意,更不忍心讓兒女們看到他們的夢想被撕碎的家鄉。沮喪與絕望籠罩著南聯邦。

將軍回家的時候,身上穿著戰場上磨破了的戎裝,人和戰馬泥跡斑斑。他盡量地避開公共場合成千上萬愛戴他的人群,但他接受了華盛頓學院院長的職務。當時的華盛頓學院鮮為人知,除了2000元聯邦廢幣外,隻有146名學生每人75元的學費可指望。處在絕境中的學院因將軍的到來複活了,對它一無所知的富翁們慷慨讚助,兩年後學生增加了1倍。而月薪125美元的將軍在他簡陋的房子裏製訂出了學院新的發展目標,他突破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甚至還設了新聞課,這在當時是創舉,這比後來的大學把新聞課納入教程提前了40年。

即使經曆過戰爭痛苦的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曆史使命感,他沒有忘記把南方人從羞辱中拉出來,又投入了複興家園的戰役。許多不服氣的南方兵要進山打遊擊和北方佬作對,向將軍討計。他說:“回家去,小子們,把毀滅的家園建起來。”他曾告訴驚奇不解的人們:“將軍的使命不單在於把年輕人送上戰場送命,更重要的是去教會他們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閱後警言:

一個能真正獲得人們景仰的人,他一定是一個有著崇高的使命感,且會矢誌不渝地為自己的使命而奮鬥的人。在厄運中他不沉淪、頹唐;在騰達中他不恃才傲物,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進取心,時刻想著自己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

為人寬厚

哈佛故事:

1754年,當時身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曆山大市。時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進行議員選舉,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因此,華盛頓與佩恩就選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當中,華盛頓有些苛刻的言詞冒犯了佩恩。佩恩在壓不住火氣的情況下,一拳打倒了華盛頓。見上司被打,華盛頓的部下跑上來要教訓佩恩,華盛頓急忙阻止了他們,並勸說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一家小酒館見麵。

接到華盛頓的便條,佩恩料想必是約他去決鬥,在做好準備後他如約趕到酒館。令他意外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槍而是美酒。

見佩恩如約而來,華盛頓站起身來,伸出手迎接他。

華盛頓說:“佩恩先生,約你來是準備向你當麵道歉。昨天是我過於衝動,冒犯了你,我不可以那樣說,不過你已然采取行動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今後成為朋友。”

見華盛頓為人如此坦誠寬厚,佩恩當即抱住華盛頓表示了同樣的歉意,從此以後,佩恩成為了華盛頓的狂熱崇拜者。

閱後警言:

人的生命有限,所以,每個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活出個精彩的樣子來。那麼一個人需要怎麼活,用什麼樣的姿態來為人處世,才能獲得周圍人或你身後之人的崇敬呢?哈佛人告訴我們,以自己的寬厚踐行自己的生活是首要的素質,寬厚的為人體現的是人的胸懷博大,不自私,名利之下不為人先,待人坦誠,明辨是非,又善於從大局著想,因此說,要活出精彩人生,當以寬厚做人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