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悟,是禪宗用語,意思是心裏明白,覺醒,理解。由此又引申出覺悟、醒悟、悔悟、恍然大悟、大徹大悟等,大抵都是相同道理,就是剝開遮蓋在事物表象上麵的層層麵紗,讓真實一步步暴露出來,把隱藏在事物背後的本質呈現在眼前。

無論做哪一行,最重要的是要“善悟”。在所有的進步中,進步最快的是“善悟”者。

有一個心理谘詢師說:“做我們心理谘詢這一行者,尤其要‘善悟’。來訪者開始大多是‘執迷不悟’,來到我們這裏我們要領著他們悟,然後啟發他們自己主動地去悟,然後有一天他們突然頓悟了,隨後是他們徹底地醒悟了,病就好了。”

一個人要有所成就,要過的快樂、幸福,就必須善悟。

光有“悟”還不行,還要“有”,即有氣質、有麵子、有關係、有信心;還要“慧”,即懂得選擇的智慧、拒絕的智慧、說話的智慧、辦事的智慧。

雖然人人為成功而苦苦拚搏,但人生結局卻大為不同,其秘密就在於你“有”沒“有”,“慧”不“慧”。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但實並非如此。因與果、投入與產出或努力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個有經驗的園丁常常會修剪掉能夠開花結果的枝條,有時我們甚至覺得非常可惜。但是,為了樹木能夠迅速生長,為了得到最飽滿的果實,他們必須剪掉這些多餘的枝條,否則,將來收獲時所遭受的損失就是這些枝條所結果實的數倍。

他修剪掉那些快要開放的花蕾,是希望所有的養料都集中在剩下的花蕾上,這些花蕾開放時就會成為珍貴的奇葩。我們做事情和培植花木一樣,不要將所有的精力分散到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應該看準最重要的事情,然後集中經曆埋頭苦幹,最後一定會得到最大的效益。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不要說諸如此類空空的話:“我打算多進行一些體育鍛煉”,“我計劃多讀一點書”等等。而應該具體、明確地表示“我打算每天早晨步行45分鍾”或“我計劃一周中一三五的晚上讀一個小時的書”,或者“我決定現在就改掉空談的毛病”。

19世紀著名經濟學家帕累托說:“一個較小的誘因、投入或努力,往往可以產生較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幾乎所有的事物上,導致事物的結果都可能隻歸功於少數的原因,投入和努力,而其他大部分的工作隻能帶來微小的影響。”

你必須找出不重要、低價值的甚至是沒有任何效用的部分,然後把它修剪掉。將空洞的話改為具體、明確的的目標和行動。

你要根據所花的時間和經曆來辨認,找出在日常生活的消磨裏,究竟那些性格、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處世方式和人際關係給你帶來最大的價值。找到它們,掌控它們,並用一點勇氣和決心使之增加。在大事上不糊塗,在小事上不鬆懈,就能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本書中的有些規則,不中聽,但實用;不中看,但好使;有些說不清,道不明,但被少數的聰明人廣泛應用於現實中。

不浪費生命中一分一秒的時間和寶貴的經曆,讓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這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