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慧行慧果:在正確的時間(1 / 3)

慧行慧果: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才會有正確的結局

先做正確的事情,再把事情做正確克林頓和布什政權交接後,克林頓對布什說:“在政權交接後,你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這個話其實就是說,先要做正確的事情,然後才是怎麼想辦法把事情做正確。第一要做正確的事,即do the right things,第而才是把事情做正確,即do things right。

將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實際上反映的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的問題。把事情做正確體現的是我們的效率,而做正確的事情體現的就是效果了,隻有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那麼體現出來的才是效能。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問題是我們是否都認識、把握到了。做正確的事就是在決定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到這件事情是否是正確的,做這件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是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持我們完成這件事情,簡言之,就是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做這件事情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說要保證你的方向沒有偏差。

怎樣確定你做的是正確的事情?

(1)主動界定自己的職責。正確界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總是盲目被動聽上司安排,一接到任務就不假思索的一頭紮下去。由於對工作缺乏主動掌控的意識,而導致行為與目標的偏差,故把自己的責任明確清楚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2)看清自己的目標。目標必須是清晰的,可產生行為導向的;必須是可衡量的、量化的;是可達到的;而且還必須確定完成的日期,不但要確定最終目標的完成時間,還要設立多個小時間段上的“時間裏程牌”,以便進行工作進度的監控。

(3)明確自己的計劃。把自己待處理的事情做好規劃,加強執行力,再完美的計劃不落實而是白紙一張,要注意把做工作計劃養成習慣。

當然,每件事情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必須根據每件事情的特性和所處情境去作出判斷。但在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是正確的”的時候最基本的原則卻不能脫離上述原則。

當我們確定了所要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時候,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把正確的事情做對了。怎樣把事情做正確?

(1)簡化流程。我們以如何把一塊鵝卵石、一袋碎石子、一袋沙子、一瓶水放進一個大玻璃罐子裏麵為例:大家都知道,要先把石塊放進去後,然後把碎石子放下去,再搖一搖,然後把沙子慢慢倒進進去,最後還可以把那瓶水倒進似乎已經裝滿的玻璃罐子裏麵。試想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2)分清事情輕重緩急。根據重要性和緊急性,可以將所有的事件分成4類(即建立一個二維四象限的指標體係),它們分別是:第一類是“重要且緊急”的事件、第二類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件、第三類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件、第四類是“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件。注意首先要控製好緊急的事情,同時要盡可能不做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要把80%的精力控製在做第一、第二項的工作。

(3)打好節拍。對於無意義的打擾要學會禮貌地掛斷,建議多用打擾性不強的溝通方式(如e-mail、notes),要適當的與上司溝通減少來自上司和公司的打擾等;要與別人的節拍相協調,具體的方法包括:不要唐突地拜訪對方,了解對方的行為習慣並建立雙方都習慣的交流渠道與交流方式,提高合作效率。

做正確的事情永遠比正確的做事重要。如果在錯誤的事情下努力,也許越努力會錯得更離譜。工作中要做到要事為先,要時刻清楚什麼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的關鍵。

一個人,一個團隊,在正確的時候,和正確的人一起為正確的理由,努力取得正確的結果,才會擁有一趟賞心悅目的旅程。一路上,他們依照正確的順序做正確的事,並且盡心盡力去做每一件事。這樣的人或團隊會無往不勝。

“一日三悟”

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但卻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如果做的是錯誤的事情,即使執行得完美無缺,其結果也隻能是災難。

要做成功一件事情,除了要方向正確,還要有好方法、好手段。

不走直線,反而第一個到達目的地

在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截了當就把事情做好。我們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技巧。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

蝸牛是一種軟體動物,他爬行的速度很慢,那麼讓它從一根樹幹爬上去,更是困難多多。常常出現的狀態是它爬上去了又退回來,退回來再爬上去,如此反複,一波三折,而一夜過後,它則真的爬到樹幹的頂上。蝸牛的這種精神真的很感人,除了那種堅持不懈而外,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它在樹幹上留下的那曲曲折折的“旅痕”。

堅持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所以它的路線圖有時很可能是曲線。或許隻有曲線,才能揭示堅持的真諦,讓堅持更富有效果。

正因為如此,古今很多成大事者,在通往自己擇定的人生目標上,總是不表現得那麼直接,那麼張揚,那麼顯露。瞞天過海,聲東擊西,或以弱示強,或以退為進;或以柔克剛,或假癡不癲,總之,隻要機會還不成熟,就深深地將真實的目的藏起來,以更圓滑的人生技巧,堅持著自己心中那不改的生命航程。

在職場上奮鬥,人人都想得到不斷晉升。而對晉升之路的選擇就大有學問,很多人喜歡采取階梯式,即“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當大家都這樣“拾級而上”的時候,晉升的路上就會擁擠不堪。麵對這種擁擠,高明的人就會采取另一種辦法,“曲線救國”、“退一進二”不失為一種更聰明的選擇。

有一吳姓青年,資質好、能力強,很有開拓精神,心中自然想謀得更高的職位,有所作為,是位想當元帥的士兵。但他麵對的形勢、環境對他極為不利,他隻是總公司的一名小小的職員,他這個部門比他資曆深、年齡大、輩分高的人還有好幾個。論資排輩,猴年馬月,也輪不到他的份兒。況且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想當主管,他要當經理、董事長。

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

他決定要以退為進。他聽說有一家下屬公司,過去曾有過驚人的輝煌,由於管理的原因,近年漸漸走了下坡路,已到了即將倒閉的邊緣。他感覺到這是個不錯的機遇,正好他在大學學的是企業管理。他想到這家企業去當廠長。經過一番努力,總公司果真就同意派他去擔任這家企業的法人代表,暫時從總公司走出去。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從此“出局”,“退”是為了更好的“進”。

上任伊始,他從強化管理入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集中精力,對市場進行開拓挖掘。一年以後,這家企業起死回生,產品市場占有率又回升到幾年前的最佳水平。在此基礎上,他主動上門,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高校和相關科研單位去聘請老教授、老專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開發新產品。四年以後,他的企業產品種類已達到上百種,產值利稅直線上升。

各種榮譽紛紛向他湧來。“全市十佳青年”、“優秀青年企業家”、“發展地方經濟帶頭人”,還有“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等等。他已實現了人生目標的第一步,在其所在的那個城市成為有影響的人物。

成績出來了,榮譽有了,影響大了,正在這時,該總公司的要求,要在下屬企業中提拔推舉一名有實踐工作經驗又具備相應的理論修養,年齡在35歲以下的人,主抓管理工作的副總經理。他是惟一的人選。

“迂回”是一種高超的戰略,如果還傻傻地“泡”在總公司的一個下部門去堅持,哪會有這一步?以退為進,“退”得高明!這位吳姓青年後來通過選舉,正式當選總公司的副總經理,而且是三位副總經理中最年輕的一個。

經曆曲折是人生的一種常態,關鍵是我們要有廣闊的心胸,具備良好的處世態度。偉人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卻一次次站起來,而且獲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功。這種難得的曲折經曆既給他帶來了苦難,也增加了難得的人生閱曆,使他對社會與個人命運有了深刻的感悟。享受人生並非隻是閑適的生活,在曲折中走過也是一種壯麗的人生。

所以我們說,堅持的路線圖不怕是曲線,曲線雖長,卻是捷徑,這也許就是一條成功的法則!

“一日三悟”

經曆曲折是人生的一種常態,關鍵是我們要有廣闊的心胸,具備良好的處世態度。

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

享受人生並非隻是閑適的生活,在曲折中走過也是一種壯麗的人生。

沒有不用心就做成的事情

每做一件小事兒的時候,如果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有一天你一看,謔!好家夥!自己抱著的是已經讓人仰望的參天大樹了。生命的精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難度而在於精度,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

如果訓練一個日本人,讓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這樣做;而一個中國人開始會擦六遍,慢慢地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索性不擦了。

海爾總裁張瑞敏熟知中國人的秉性,知道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認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於是,一種讓每個員工(包括總裁)約束自己的OEC管理機製誕生了,“O”是代表“Overall”,意為“全麵的”,“E”代表“Everyone、Everything、Everyday”,意為“每個人,每件事,每一天”,“C”代表“Control and clear”,意為“控製與清理”,做到日清日結,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當曰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質量要有一點兒(哪怕是1%)的進步。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得到的,已遠遠超出了你最初的期望。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說:“服務是全世界最貴的產品,最佳的服務就是不要服務,最好的服務就是不需要服務,完善好一個良好的體係最重要。從中國來說,服務是最昂貴的產品,服務也是將來的一個趨勢。但是服務型私營公司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要讓你的客戶不需要服務,這樣私營公司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