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換種活法(2 / 3)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說要磚頭不要石頭。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老翁說:“當然是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選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選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命雖短,但對人對天都有益,天和人都選擇它,都會記著它的好處,短也可以說不短;壽命雖長,但對人對天都無用,天和人都會摒棄它,並且把它遺忘,長也可以說是短的啊。”

老翁感到非常慚愧,立刻低下了頭,以後再也沒有取笑過別人。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無私地奉獻。隻有通過勞動為社會創造出財富,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才能夠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會把自己的生命用在創造價值上,用在對社會、對別人做出貢獻上,而不是將生命忙在吃喝享樂上,他們的生命也將在不斷為別人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第四節 在慷慨的付出中獲得尊嚴

現代社會,太多的競爭和壓力,人人都為了機遇和更好的生活而絞盡腦汁地讓自己超越別人,有些甚至是踩著他人往上走。有時候,忙到疲倦的人是否會想一想,當踩著他人的脆弱爬到高處時,摔下來後將是怎樣一種慘狀?

在生活中,如果你不給別人機會,可能會自斷生路,不會有長遠的發展。那些看不得別人進步、千方百計拖人後腿的人,是不明智不可取的。當你換一種方式來麵對生活時,你慷慨地付出你的愛心,你就能夠感受到別人也以真摯的感情來對待你,那麼徜徉在你周圍的就不再是無休止的紛爭,而是溫馨、幸福的情感之花。

小區裏有一個收廢品的中年人,他來自貧窮落後的山區,獨自一人在北京闖蕩。其實,所謂的闖蕩也就是駐紮在小區裏收廢品。在高樓林立的小區裏,人們標準的普通話、時尚個性的衣著、豪華高檔的裝修都與他顯得格格不入。年輕人喝完飲料,離著老遠就把瓶子扔過來,頭也不回就揚長而去,既不要那一毛錢也不願離他近半步。很多人連將自己的廢品拿下樓的力氣都不願使,招呼他一下,說:“收廢品的,跟我把我家的廢品拿走!”他就趕緊跟著人家去收了。有時,小區裏大人領著蹣跚學步的孩子散步,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他趕忙過去扶,家長一見就驚慌失措地喊:“收廢品的,不用你管,你別去扶!”時間長了,他也覺得無所謂,照樣天天樂嗬嗬的。

一天晚上,小區裏的保安喝醉酒了,盜賊趁機潛入小區。夜深人靜的時候,盜賊順著一戶人家衛生間的窗戶爬了進去偷東西。不料,驚醒了熟睡的母女倆。母親打開燈,一見小偷就大喊:“救命!”緊接著,整個大樓的燈全都開了,大家都驚醒了。小偷見無法逃跑,就劫持了小女孩。孩子嚇得哇哇大哭,母親驚慌失措。這時,有鄰居趕緊報警。小偷也劫持著小女孩一步步下樓,準備伺機逃跑。整個大樓的住戶都跑了下來,看著盜賊手裏尖利的刀架在孩子的脖子上,心也都在咚咚直跳,誰也不敢上前。警車由遠到近,盜賊凶相畢露開始用力地劃孩子的脖子,母親撕心裂肺地求人相救,但大家都在後退。這時,人們看到收廢品的中年人從盜賊的背後抄起了一根木棍步步逼近盜賊。隻聽一聲悶響,盜賊應聲倒地,收廢品的用木棍用力擊中了盜賊的頭部。小孩顫抖著走向母親,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收廢品的則還是像平時那樣憨憨在笑。眾人將雷鳴般的掌聲給了這位平日裏大家都看不起的人。

把我們的真誠、愛心平等地給予每個人,即使這個人是毫不起眼的、沒有顯赫的權力和地位,我們會發現在尊重他人、奉獻愛心的時候,我們的付出會讓自己體驗到對方的真誠與善意。在忙碌並疲憊於汲汲追求、競爭、獲取的現實社會,一顆仁慈的、奉獻的心會讓我們自己感受到更強烈的溫暖和成就感。

第五節 德行凝聚強大的氣場

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學習,學習書本知識,學習生存技能,這些東西隻要挑燈夜讀,埋頭苦幹,短期內都是可以取得成效的。然而,品德的培養則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所以,不要忙著讓自己的外表看上去更好,而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當你還在為自己的發型、身材悶悶不樂時,就應該明白外表終究會消亡,永恒的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特蕾莎是一位瘦弱文靜的修女,但是1997年9月她去世時,印度政府為她舉行了國葬,全國哀悼兩天。成千上萬的人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為她的離去流下了哀傷的眼淚。特蕾莎修女於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37歲正式成為修女,畢生都在竭力為處於貧困中的最窮苦者服務。她曾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被人尊稱為“貧民窟的聖人”,世人親切地稱她為“特蕾莎嬤嬤”。

世人為什麼這樣尊敬她?這需要從她曾經放棄在修道院的優越生活說起。特蕾莎修女從走出修道院的高牆之後,便來到世界上以貧民窟多且髒而聞名、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噩夢之城”的加爾各答,走進那些不避風雨的貧民窟,置身貧困者中間。她在那裏開辦學校,到患病者的家中去醫治他們,並給他們帶去溫暖。

她曾無數次地握住那些在街頭將要死去的窮人的手,給了他們臨終前最後的一絲溫暖,讓他們微笑著離開這個殘酷而又冷漠的世界;她親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臉龐,為他們籌集醫療資金;她給柬埔寨內戰中被炸掉雙腿的難民送去輪椅;她細心地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揀出蛆蟲;她親切地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她在加爾各答的街頭遍尋垂死者,她和修道院(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修女,將愛心和慰藉分別帶給了400萬被舍棄街頭的人。有過半數的人,在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漸康複。

特蕾莎修女的靈魂中有對所有人的關愛和仁慈,她的忙碌傳遞出對世人的愛和真誠的關心。

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在紛繁的社會中感到迷惘,也不會為了哪種發型適合哪種臉型而感到痛苦了。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追求美德,因為美德與善行、風度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加強自己的美德修養,擁有一顆寬容、耐心、細致、謙卑的心靈,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要知道,德行是最美的裝扮。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積極生活的人,常常以善良的心看待人和事,熱情地對待生活、對待他人,像冬日裏的暖流一樣溫暖著每個人的心田。同時,他們也擁有著明朗的內心,會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主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讓機會白白溜走。關於美麗的定義雖然常常因人而異,但善良、自信、勇敢與寬容,都是其中不變的底色、恒久的標準。無論如何,真正的美麗來源於內心,懂得善待自己,自然也會懂得善待他人。

第六節 感情和理智的協調藝術

羅素說過,“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並由知識導引的生活。沒有知識的愛與沒有愛的知識,都不可能產生高尚的生活”。理智需要人情味,如同感情需要理性控製一樣,一味地走極端,是一種瞎忙,人生的成分並不單純,我們要做的,隻是更豐富地生活。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缺一不可。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隻有用理智做線,拿情感塗色,我們的人生圖畫才會完整。在人類的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有時則是製動器或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舍,進行加工。世上絕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理智的存在使我們的感情能夠更有效地釋放,因為它的釋放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上的。同時,在理智的正確引導下,情感的帆才得以輕裝前進。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呼喚理智與情感同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生都需要情感和理智並行。池田大作在《我的大學》“計算機與人”一節中,引用了與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博士的一段談話:

“我們的技術和倫理,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存在著如此大的差距。這不僅僅是屈辱,可以說是一種致命性的危險。所以必須更加努力地確立,若沒有它,我們的生命便毫無價值,人生也無幸福的這種尊嚴性。”

池田先生認為,隨著技術的高度發展,不斷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才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說到底就是最需要人從根本上領悟到“生命的尊嚴性”,提高人自身力量的時代。他在書中引用了湯因比博士的另外一句話:“人持有的力量越是增大,對宗教的需求越是強烈。”他認為這是一句探求新科學時代的生命的哲學、宗教的箴言。他認為惟有飛速發展的科學時代,才最需要建立一個使“科學”和“宗教”相融合,共同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社會。

這裏麵的科學,可以看成是理性和理智的代表,而宗教可以看成是情感的代表,兩者缺一不可。真正的幸福生活需要理智和情感的統一。

理智和情感都有各自的長處。那麼你肯定會問,我們什麼時候應該信任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應更加重視理智呢?如何才能夠讓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呢?這裏我們提供兩條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