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奔喪(1 / 2)

一轉眼,回家也好幾天了,進入臘月農家也沒啥活兒幹,每天也就隻能這麼幹坐著。當然,這也讓我有更多的時間來修習宗門秘法,乾坤寶鑒。本來以為無聊的一天又要開始了,沒想到一大早便有一親戚前來報喪。

對方是我娘舅,說是我姥姥娘家二哥去世了,姥姥專程讓我娘舅來通知我們家。這農村人大凡紅白喜事都圖個人多,要麵子。我姥姥一共就生了我娘和我娘舅兩個孩子,我媽是老大。而我姥姥那一輩兒呀,一共有四兄妹,大哥早年參軍死掉了,家裏就剩下她,還有二舅公,四姨姥。

姥姥家以前也很窮,大舅公死後不久,外曾祖也死了。外曾祖母從此鬱鬱寡歡,不久也臥床不起,姥姥和四姨姥當時隻是八九歲的孩子,二舅公也才十四歲,但這一家老小的擔子就落在了二舅公一個人身上。那時候二舅公十多歲,就跟著村裏的人進山、下地幹活兒,養家糊口了。

姥姥曾經回憶說,那時候家裏條件特別差,一家四口就靠著二舅公養活。不過,好在後來苦日子終於熬到了頭,因為就在第二年,姥姥家裏就得到了一批鄉隊上發放的物資接濟。原來,大舅公戰死在戰場,算是因公殉職,等到戰爭結束後,政府按照大舅公征兵時登記的兵源地址給家裏人發下一筆補貼。

也多虧有這筆物資,姥姥家這才終於看到了希望。當時還因為大舅公軍功的關係,政府還給年僅十五歲的二舅公在鎮上的供銷社安排了夥計。從此,姥姥家生活得到了改善。

這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姥姥兄妹三人也各自成立家庭,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活並不容易,因此二舅公也時常接濟姥爺,還有四姨姥他們家。所以,雖說是隔著這麼幾代人了,我們對二舅公還是很感激。

在接到娘舅通知後,我們簡單的吃了點東西,母親就打點了行裝準備前往。出於對二舅公的感激,我也被要求同去,無奈之下隻好同行。二舅公家離我們家有十多裏地,而且都是山間小道,我們一大早出門,直到中午這才趕到。

到二舅公家的時候,他家前庭後院全是前來奔喪的,嗩呐,鞭炮,一片吵雜。

“小梅,小龍,你來了?”剛一進院,一位麵色憔悴的二舅婆立馬牽住母親的手,一臉淚光。

母親本命叫徐玉梅,娘舅本命叫徐玉龍,長輩們都習慣叫他們小梅,小龍。

“舅母,你可千萬要多保重身體。”母親一向心慈,見不得人流淚,一見二舅婆頓時也紅了眼。

隨後,我們進入靈堂,給二舅公下跪行禮,堂前跪著一眾孝子孝孫。二舅公本命叫李德壽,姥姥叫李華碧,四姨則叫姥李華芳。二舅公由於當時也算是在機關部門工作,雖然家裏窮,但是自身條件也算不錯,加上為了照顧外曾祖母,所以婚結得早。

二舅公婚後育有兩子一女,大表叔,叫李茂才接替了二舅公的崗位,現在在鎮上工作,其下有兩個兒子。二表叔,李茂盛在鎮上中學到老師,隻有一個女兒。而三姑,李茂玲嫁到了外地,聽說幾年前和朋友下海做了生意,生有一兒一女。

現如今,隻有大表叔家的大表哥結了婚,一雙兒女正趴在令堂前玩耍。

“玉梅姐來啦?這是你們家鍾南吧?才幾年不見這都長成大人了。”磕完頭,跪在令堂前的一名中年美婦站起身,挽著母親的手臂寒暄道。

中年美婦正是三姑李茂玲,雖說四十多歲的人,這新潮的打扮,還真看不出有三十多歲。身旁靠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女孩兒,長得乖巧可愛,應該是他的女兒。

“誒,幾年沒見玲玲你還是那麼漂亮,你看我都老了。”母親也拉著三姑的手寒暄道。

行了禮,三姑和我們一起出了令堂,和母親一起安慰二舅婆去了。大表叔、二表叔過來和我們講了幾句話,又被叫著去處理瑣事。吃過便飯,父親和娘舅也幫著忙活去了,如此一來,我成了閑人。

什麼三姑六婆的我又不認識,表叔家的兩個表哥也都在忙絡,索性我就一個人在院子裏轉。說實話,二舅公家還真是寬敞,獨門獨院,兩層高的磚瓦房,前院後院加起來足足四五百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