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候,有一個遼國使者常同朝廷官員談論詩詞。此人喜歡自吹自擂,說什麼“我們遼國詩人不少,可大家都公認我的詩寫得最好”。有一天,他又在一些宋朝官員麵前賣弄才華,說:“你們宋朝人寫的詩倒不少,好詩卻不多。我讀過很多漢人的詩,覺得內容淺顯,一目了然,味道不太濃嘛!”在場的人聽了都忿(fèn)忿不平,但一下子不知怎樣好殺殺他的氣焰。隻見蘇東坡心平氣和地慢步走到使者麵前,很有禮貌地說:“久仰先生詩名,今天有機會當麵請教,實在是三生有幸!”
“不客氣,你有什麼新作嗎?”蘇東坡拿過紙筆,寫了一首《晚眺》詩,遞給使者:“請多指教!”
這位狂妄的使者接過紙,橫瞧豎瞧,不知什麼意思,自言自語道:“希奇古怪一首詩,這,這,算不得詩呀……”臉漲得通紅,結結巴巴地,好不狼狽(bèi)!周圍人都高興得晃著腦袋叫:“好詩!好詩!”“妙!實在是妙!”
東坡見他下不了台,便告訴他:“這是一種雜體詩形式,叫做‘神智體’,隻有聰明人才能讀懂。你看: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qióng),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zhàn)側山峰。”
“佩服,好一首《晚眺》詩。以後,我不敢在你們麵前談詩啦!”使者直向東坡點頭哈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