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理財觀念(1 / 3)

新世紀理財觀念

21世紀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世紀,人們對物質與精神的追求都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有的人一夜致富,揮金如土;有的人終身勞碌卻朝不保夕;有的人積極經營,財源滾滾;有的人甘於清貧,淡泊名利。

你可以選擇清貧,也可以選擇富裕,還可以選擇財富。

成為理財能手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是有層級之分的。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追求溫飽;當基本的生活條件獲得滿足之後,則要求得到社會的尊重,並進一步追求人生的最終目標的自我實現。而要依層級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建立在不虞匱乏的財務條件之上。因此,必須認識理財的重要性,確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計劃,來達成自己的生活目標。

理財就是善用錢財

現代社會已不再是以物易物或盲目囤積的社會,這是一個商品社會、投資時代,理財的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個人、家庭、事業、前途、甚至下一代。

而在金融業日趨市場化的今天,人們的金融意識也在不斷強化,投資理念正在逐步走向家庭,股票、債券、期貨、儲蓄、外彙、保險……這些投資工具所涵蓋的生活範圍日益擴大,個人財務管理將成為一種時尚,越善於理財的人,生活將越豐裕輕鬆。

個人理財無時無處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您拿到第一份工資,在您繳納每月的水電開支,在您準備購置一台彩電時,理財便由此開始。但真正的理財絕不僅限於此。理財運用得好壞將直接影響您的生活。然而,理財卻常常被人們忽略,究其原因,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資產,談不上理財。實際上,普通人比富人更需要理財。因為資金的減少對富人來說影響不是很大,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恰恰相反。有的人認為現有的財務已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但在投資金融繁雜的經濟社會,投資決策並非輕而易舉,資產貶值隨時可能發生。有的人認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個人財務,但如能科學理財,便能事半功倍,輕鬆享受人生。有人認為理財常常是對疾病、失業、風險而言的,這些是生活忌諱,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倘若在急需用錢時,捉襟見肘,豈不是更加困窘嗎?有的人認為理財常常要請教專家指點,十分麻煩,但如能及時得到準確的理財訊息,往往能挽回不必要的損失。

人們常常誤解,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賺錢。這種狹隘的理財觀念並不能達到理財的最終目的。理財是善用錢財,使個人及家庭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從而提高生活品質。順利的學業、美滿的婚姻、悠閑的晚年,這一個個生活目標構築著完美的人生旅程。在實現這些生活目標時,金錢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會,便是理財所要解決的。

理財不隻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豐富生活的內涵。成功的理財可以增加收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享有寬裕的經濟能力,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所以,從今天開始認識理財。理財將伴隨您一生、服務您一生。

理財是生活的必需

隻要你生存在這個社會,就避免不了交通費用、電費、煤氣費、水費、電話費、醫療費、衣食住行、保險、銀行存折、外幣儲蓄、股票、保險箱以及訂立遺囑等等,一切的一切都牽涉到錢的問題。理財計劃當然離不開這些問題,有時你可能覺得這些問題十分瑣碎,令你感到十分厭煩。因為一般的家庭要做這些事,還需花一些時間,有時花了時間還辦不了事,如遇到銀行休息,出差不能按時交電話費以致罰款等等,看起來都是一係列的瑣事。有些人因此而采取愛理不理的散漫態度。

這種態度其實是不正確的。理財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用積極態度去接受,要清楚理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你要妥善處理,反而會減少許多麻煩。舉個例子,有些人收到所得稅表後,愛理不理,後來竟然忘記了,除了受到稅務局的罰款之外,還要花時間去解釋,去說清楚。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會給你帶來很多麻煩。消極的態度是不可取的,應該善於處理錢財,而且從中尋找到樂趣。

理財的正確觀念是,愛錢但是不去做錢的奴隸。應該考慮掌握一套理財方法,使你避免被動地受到金錢支配的局麵。由收入不足、財源不足的被動局麵,改變為主動的支配金錢,而且善於動用金錢,俗話說:會掙錢的不如會花錢的,就是這個道理,由自己去掌握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完善的理財必定可以幫你達到支配金錢的願望。

消極理財不可取

很多人對理財持“船到橋頭自然直”得過且過的心態,致使臨到退休時經濟仍無法自立。隨著年紀的增大,眼見別人的財富逐漸快速增長,自己才終於警覺到理財的重要性。此時才開始想理財,已因為時間不夠,複利無法發揮功能而為時已晚。

很多年輕人總認為理財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錢人的事,認為到了老年再來理財也不遲。其實,理財能否致富,與金錢的多寡關連性很小,而與時間長短之關連性卻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