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聯橫政策,促成世紀聯盟
一個籬笆三個樁,“聯橫”政策自古就為兵家所看重,在規則的商界競爭中,經營者要永遠銘記:合作是致勝的法寶,根粗才能葉茂。麵對微軟公司的這種包廂式、爆炸式發展,人們不禁要問:微軟的成功之道是什麼?其成功的秘密何在?微軟的成長經曆告訴了世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於聯合:降低成本、擴大市場。
DOS的開發,為微軟奠定了一個勝利的基礎以後,微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十倍速”時代,它已經把好多原先與它並駕齊驅的電腦公司遠遠地拋在了後麵。
就在這個時候,蓋茨和艾倫開始物色一個聯盟了,一個可以互相促進,並肩作戰的聯盟,這個聯盟夥伴便是在電腦業界大名鼎鼎的英特爾(INteL)公司。
“那是在1978年,我第一次會見格魯夫,當時對我們來說可是件大事。微軟隻有11個人,而英特爾已是一萬餘人的大型企業了。”保羅·艾倫——微軟公司當時的副總裁如是說。
蓋茨:42歲,出身於西雅圖上流社會,曾就讀於哈佛大學,溫和、幽默、不拘小節,有時因內向而靦腆,電腦神童那天真的微笑是其標準照。
格魯夫:英特爾總裁,61歲,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經曆曲折,作為難民移居美國,嚴謹、積極、偏執、衣著講究,典型的企業首腦,工業偶像。
他們身上的不同之處太多。是艾倫等人的多方努力,1978年,兩巨人終於站到了一起。WINdoWs和INteL正式形成了聯合,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與微軟的比爾·蓋茨建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商業聯盟。天才與狂人的合作鑄就世界計算機產業的軟件之王與硬件之王。從攜手之日開始,英特爾的386、486、奔騰PRo、奔騰MMX、奔騰二代係列處理器所向披靡,而微軟基於英特爾的DOS操作係統、WIN 3.0、WIN 3.1、WIN 3.2及WIN 95、WIN 97則確定了軟件產業的工業秩序。在近20年內,二者之間通過競爭與互補的嶄新商業合作方式從稱霸世界的蘋果、IBM手中奪得了個人電腦產業的霸主地位。
他們事後是如此描述這段稱霸史的。艾倫說:“微軟與英特爾一起努力,開發更為簡單和快速的處理器。20世紀80年代以前,蘋果電腦是個人電腦產業的霸主。IBM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采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和微軟的操作係統,因而取代蘋果而成為個人電腦工業老大。微軟和英特爾此時也就成為電腦產業巨人。”與蓋茨並肩奮戰,經曆過驚濤駭浪的艾倫,以謀略家所特有的客觀平實的口吻,述說出了心中的萬丈豪情。格魯夫說:“1986年IBM失去了對個人電腦業的控製地位,因為他們不願意采用英特爾的386處理器,這時候康柏公司闖了進來,他采用我們的386微機處理器後迅速崛起。兩個新手(英特爾,微軟)陪一個老手(IBM)的遊戲結束,微軟與英特爾成為平等的競爭對手,那位老手不再出現。”蓋茨認為,康柏在IBM之前決定采用386係統是一個偉大的轉折,不過它還不能在電腦功能方麵處於領導地位,所以在IBM衰落之後,個人電腦工業一時沒有領袖,但是自80年代後期至今,微軟與英特爾填補了這一真空——成為個人電腦產業新霸主,奠定了穩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