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並購,實現企業的超常規發展
企業並購是企業擴張,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魔杖,傑出的經營大師都深諳此道。榮智健以魄力和膽識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大顯身手,在極短時間內營造了一艘香港中信“航空母艦”。榮智健加入香港中信後,經過長時間的分析研究,決定充分運用中信總部和內地雄厚的資金實力,通過展開一係列的購並來發展香港中信。經過充分的準備,在時機成熟時,先後購並了國泰、港龍航空股份,參股香港東區第二條海底隧道,收購香港電訊、泰富以及恒昌,使中信香港集團從1981年的不到3億港元的資金,迅速發展到1993年的200億港元,1994年又猛增至500億港元。
榮智健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購國泰股份。
其實,榮智健在香港幾年,對香港的公司已經基本上心中有數,早已看好國泰航空公司,認為這是一家極有潛質、效益很高的企業。所以,上任伊始,力主收購國泰股份。但是,這個建議受到來自各個方麵的反對。對此,榮智健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得到父親榮毅仁和王軍、賀平等人的支持,再給周圍人講清利害,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經過充分細致的調查研究,提出了一套收購國泰股份的係統報告,最終得以批準施行。榮智健說:“我們分析了差不多6個月,覺得國泰的盈利前景看好,經營完善,管理隊伍優秀,就打報告給總公司和國務院。結果,不到5天就得到批準。而且,國務院還撥給我們8億港元,作為香港中信的資產,從資金上支持我們。”
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億元購入國泰航空12.5%的股份。
有人問榮智健說:“為什麼要選擇國泰航空?”
榮智健回答說:“香港要穩定繁榮,處處都要靠運輸,不是輪船便是飛機,而在航空方麵,國泰已有幾十年的經驗。”
有人問榮智健:“關於這次收購,你有何感想?”
榮智健回答:“我認為,要在香港持久發展,不但要與華資密切合作,還要加緊與英資合作。生意無中外嘛!況且我跟國泰、太古合作,覺得他們有一套係統,雙方很容易有共同語言。”
當時有人認為,此舉對港龍航空公司會產生不利影響。港龍航空公司1985年由“香港船王”包玉剛領銜成立,是香港曆史上首家華資航空公司。港龍的出現,無疑對國泰是一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香港中信收購國泰股份,對剛剛起步的港龍航空十分不利。
對此看法,榮智健難以苟同。他說:“港龍當時業務停滯不前,遇到很多困難,但與我們加入國泰無關。包玉剛搞港龍不代表中資,也沒有找人投資,他是自己做自己的。港龍剛開始,還不成氣候,而國泰在這方麵已經有幾十年的經驗。包玉剛本來是做船的,現在找人去搞航空,怎麼馬上就搞出名堂來?我的計劃是,先收購國泰,等實力增強了,再收購港龍。”
果然,香港中信購入港龍38.3%的股份,後又增加到46.14%,並借助國泰部分人才前去協助管理,使港龍也得以複蘇。
收購電訊公司是榮智健加盟香港中信後的第二個大舉措。
香港電訊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個大型公司,它擁有香港本地和國際電話的專利權,由英國大東電報局控股。根據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行使主權。隨著時間的推移,1997年已是越來越臨近了。在這種形勢下,英國大東電報局從長計議,決定出讓香港電訊公司部分股權,但有一個條件,即收購方必須是中資一家頗具實力的公司。
經過一番比較選擇,英國大東電報局找到榮智健,請求中信香港集團出麵收購香港電訊公司部分股權。
這對於中信香港集團來說,確實是一個機會,因為其投資方向就是側重於利人利己的公用事業。但機會歸機會,風險歸風險,一般而言,機會越大,風險越大。收購香港電訊公司20%的股份,需要注入100億港元。100億港元在1989年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北京方麵有顧慮:一是認為不太成熟;二是考慮到融資數目太大。
然而,以榮智健的性格,看準的事情,一定要爭取成功,而且是圓滿成功。北京方麵遇到阻力後,榮智健提出:“隻要北京方麵同意我們收購,這就足矣。至於資金,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