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歐見聞(1 / 3)

西歐見聞

特稿

作者:張文廣

初秋時節,有機會參加了集團公司組織的赴德國魯爾礦區的學習考察活動,不僅學習了解了魯爾煤礦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企業文化,而且領略了西歐發達國家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素養。時間雖短,卻印象深刻;雖是浮光掠影,卻感受頗多。

環保的豐碑

我們學習參觀德國魯爾礦區,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環保節能意識非常強烈,環保節能的做法隨處可見。高聳的煤礦井架告訴我們:環保節能的意識已經深入到了魯爾煤礦人的骨髓,已經成為他們衡量煤礦如何開發利用的準則。

到達德國的第二天,我們驅車來到了魯爾工業區,以煤礦生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魯爾集團就在這裏。接待我們的是魯爾集團所屬的魯爾礦山谘詢與商貿有限公司總顧問、工程碩士阿明先生。德國人辦事簡捷幹練,幾句寒暄客氣,阿明先生就在會議室的投影儀前詳細介紹了魯爾礦區如何從煤礦生產、煉焦生產到重視環境保護、造田複墾、收縮煤礦生產、關閉焦爐焦炭生產,實現從煤炭生產到多元經營成功轉型的經驗。聽著阿明先生繪聲繪色的介紹,望著投影儀上煤礦今昔對比圖片,大家感慨頗多:是啊!環境保護是每個國家造福人民的重大課題,不僅需要全體人民的覺醒和素質的提高,而且需要企業家和整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需要國家的法規政策等一係列配套措施。

聽完阿明的介紹,我們來到一座煤礦參觀。老遠就看到了我們熟悉的井架和天輪,然而,卻不見我們國內煤礦常見的煤塵飛揚、煙霧彌漫。聽了接待我們的查爾博士的介紹,才知道這是座關閉多年的礦井。我們在現場看到:昔日的塌陷坑,如今正在逐漸複墾成為良田;昔日的矸子山,如今已改造成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鮮花似錦、石路盤繞的休閑公園;昔日礦井的廊道、過車天橋等,如今已改造成了現代化的辦公大樓。我們沿著井口旁的扶梯上到二層原來的停車場,不見了往日礦車上下進出的繁忙景象,卻見到隔斷成的一間間辦公室。我們又上到三層辦公區參觀,員工們在各自崗位上緊張的忙碌著。二三層辦公室寬大的玻璃窗框吸引了我們,問及緣由,又是德國人環保節能的傑作,這些窗框之所以這麼寬大,原來是空心的。冬天往裏邊灌熱水取暖,這就省去了安裝取暖裝置;夏天使用井下天然的冷水進行循環降溫,省去了降溫裝置。這樣,無論是冬天和夏天,都不用安裝空調,也就沒有了氟的廢氣排放。然後,我們乘坐已經裝飾一新、猶如電梯的“大罐”下到一層。在不遠處,一座整麵玻璃的五層汽車庫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原以為是他們開展多種經營的汽車銷售店,卻是職工們的停車場。為了節約占地蓋成了五層的停車場,為了整潔美觀,五層高全是玻璃,一落到底,所以,外邊一看一目了然,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汽車銷售店呢!德國人環保節能的聰明才智由此可見一斑。

聽著精彩風趣的介紹,看著這裏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感受到了德國人環保節能的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更加深了我們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大意義和根本目的的理解。我們發展企業、發展國家的現代化,目的是什麼?歸根到底還不是為了員工、為了人民的生存環境更好,生活質量更高?離開這個根本目的談發展,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差,人們的健康由於受到惡劣環境的汙染每況愈下,講速度、談發展,又有什麼用呢?

高高的井架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遠遠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紀念碑——一座環境保護的紀念碑。

大風車的傳奇

第三天清晨,我們迎著朦朧的晨曦,吸吮著清新的空氣,乘車前往荷蘭。一路上,大家聽著翻譯兼導遊小丁滔滔不絕的介紹,欣賞著異國他鄉的美麗風光。我們問什麼時候到荷蘭,他說快了,一會兒就到。大約過了20分鍾,我們再問什麼時候到,他說現在我們已經在荷蘭的土地上了。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原以為雖然都是歐盟國家,可以自由來往,但起碼也要有個收費站式的邊防檢查站吧?也應該看看護照什麼的吧?可是,這一切都沒有,在高速公路上不知不覺中就從德國到了荷蘭。這使我們非常感慨:在我國,省與省之間、甚至在市與市之間的高速公路上都設有收費站,堵車已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了,一堵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的都有。當然。這其中還可以解讀出許多蘊含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到了荷蘭,知道了荷蘭有鬱金香、木鞋、大風車“三寶”。我們除了品味鬱金香的芳香,欣賞大大小小的木鞋,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高聳立的大風車了。荷蘭除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這些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外,經濟以港口中轉和農牧業、園藝業著稱。以荷蘭的國花鬱金香為代表,其花卉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花卉出口國。荷蘭的木鞋業也聞名於世。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曆史上曾稱為“尼德蘭”,意思是“低窪的地方”,全境大多為衝擊平原,60%以上的國土海拔不超過1米,有38%的土地低於海平麵,又因鄰近北歐,秋冬季嚴寒,地表多冰雪,生活貧困的農民於是發明了木鞋。他們將木頭中間掏空,前端翹起,略似船形,中間填些軟草,有效地抵禦了秋冬季的潮濕和寒冷,天長日久,穿木鞋逐漸從買不起皮鞋的無奈之舉變成了廣泛流行的民族習俗,木鞋的樣式也日益豐富,做工也更加精美。我們特意參觀了做木鞋的作坊,觀看了做木鞋表演,又在商店看了各式各樣的木鞋,大家不禁生出購買木鞋留作紀念的念頭。說起買木鞋還有一段有趣的經曆。大家在看了琳琅滿目的木鞋以後,鑰匙鏈上掛著的小木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如果買些這樣的鑰匙鏈帶回國,給同事們留作紀念也是個名牌呀!正當大家有的挑選、有的準備付款之際,不知誰說了一句:給夥計們買這個?這不是想給人小鞋穿嗎?大家“啊呀”一聲說 “對呀”!於是紛紛退貨,漂亮的售貨員姑娘一臉詫異,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經過翻譯再三解釋,她才會心地笑了。不知道她是真的明白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是認為我們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