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
你了解自己嗎?特別是了解自己的潛力嗎?試問世上有幾個人能回答出“如果動員起自己的全部力量、全部潛力,我能幹什麼”?人有能力了解萬物,怎能不去了解自己呢?
現實中,人唯有認識自己,才能尋找到自己的最佳人生位置,設計和塑造自己。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人物之所以成功的秘訣,就在於認識了自己。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己是“做”的前提”
1.神秘的“自我”世界
有位社會學家估計,在100個人之中,隻有七八個人才真正知道自己和認識自己,而且還是比較抽象的認識。
不信,請問問你自己,究竟對自己的了解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你能具體說出你的視覺速度、注意力的範圍、記憶力的好壞、反應的快慢、聯想力的強弱、感情的穩定程度嗎?不知道這些,或知道的不大清楚,怎麼能說了解自己呢?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過:“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對人最殘酷的事情。人,這個奇怪的生靈總是在企圖永遠逃避現實!”哲學家維雍甚至哀歎“我知道一切,但不知道自己”。古希臘哲學家達勒斯曾把“知道你自己”列為人生最大的難題。
“認識自己”是個課題,曾使人類文明史上多少思想家為之困擾!多少哲學家為之歎息!多少心理學家為之焦灼。
認識自己難,實在難。而且這種現象有著極大的普遍性。正如兩千年前孟子所說:“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眾也。”這種現象連許多偉大人物也不能幸免。如歌德早年喜歡繪畫,直到發現自己的詩歌天才,“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巴爾紮克辦過印刷廠,當過出版商,經營過軟木樹,開采過廢棄的銀礦,致使債台高築,這不能不說與他缺乏自知之明有關。
在人的靈性裏麵隱藏著眾多深邃複雜的元素。人有一種神奇的“自我”世界。日本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小口忠彥在其《認識自身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在學校裏,學習語言學和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各種課程時,你能夠保持最佳思維;在工作崗位上,你可以提出卓越的見解和處理問題的巧妙辦法,可一涉及到“自己”,大腦的運轉往往會變得意想不到的遲鈍。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小口忠彥提出了“你了解自我嗎”這個問題,要你能夠毫不猶豫地在“是”和“不是”兩種答案中作出選擇。他接著指出,如果不了解自我的含義,在這樣或那樣感覺的支配下,你是很難作出回答的。
我們知道,“自我”人稱“社會我”。這個“社會我”無疑是自我創造的,但是自己卻不一定認識。這是因為當認識“自我”時,由於是自己認識自己,自己也就變成了對象,因此自我認識也可以說是“對象認識”的一種。但嚴格地說來,在對象認識的類別中,並不包括以自身為對象的情況,它必須是脫離對象以外事物的認識。這樣,在“對象認識”以外,還應該有“自我認識”。也就是說,人的認識能力大致可以分為“對象認識”和“自我認識”兩大類。由於常常犯角色混同的毛病,這種認識能力總是很容易向對象認識方麵偏離,而要想轉向自我認識這方麵,則是很困難的。譬如,如果有人問你,在這個世界上,對你自己來說,最親近的究竟是誰呢?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師?親密朋友?戀人?還是其他?一般人在填寫中都很容易首先意識到從父母到戀人這五種人,特別是難舍難分的戀人和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但忘記了這個世界上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恰恰就是你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讓我們用小孩做遊戲來說明。假如有五個小孩在作遊戲,如果你問其中一個小孩:“這裏有幾個小朋友在作遊戲?”奇怪的是大多數小朋友在認真計算後,鄭重其事地回答是:“四個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隻出現在幼童身上,而且類似現象在青年人和成年人身上同樣屢見不鮮,可以說是常見的、人類自身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
這種現象裏麵顯然潛在著一個被忽略掉的問題,就是人在認識“自我”方麵,即使是一件再明確不過的事情,往往不經別人指出,自己也無法感受到。這種心理,正是現代人的通病。小口忠彥認為,這也是超越國界的現代人的共同問題。
2.“認識自己”是成功的起點
盡管人有聰慧和愚笨之分,但人與人之間智力的總和並無多大差別。沒有找到它的勇氣和方法罷了。許多人平庸一生,不是他們沒有才能,而是直到他進入墳墓之前,還沒有發現自己的才能;世界上有許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獲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認識了自己的才能。人是自己幸福的締造者,要建築幸福的大廈,首先得認識自己的才能。
進行任何一種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才能。比如哲學家思維的方式是綜合分析。論總結概念的能力,哲學家比別人勝過一籌。天文學是一門觀察科學,需要很好的觀察能力、興趣及毅力。而畫家則需要對色彩、線條、光線、空間比例等分析的能力。一個數學家就需要有很強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人的興趣、才能、素質是各不相同的,固然世界上有“多才多藝”之人,但一般來說,任何人因受各種條件的限製,才能也往往限於幾個方麵或一個方麵。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能把自己的所長發揮和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職業需要的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一事無成,而隻有你認識到了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例如泰戈爾20多歲時曾有過發明創造的幻想,但結果使他失望,後來他在文學方麵卻一展宏圖。別林斯基大學時寫過詩,一度又想當演員,可是連一點演戲的天才也沒有,後來他發現自己有一種識別天才的非凡才能,便寫文章評論果戈理、普希金,終成偉大的文藝理論家。
古人雲:“自知者智,自勝者強”,隻有把活動的目標建立在與自己的才能相適應的基礎之上,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與可能。作家劉紹棠說得好,“三百六十行,不能說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行行要有才氣。讓我唱京戲就唱不好,我就適合寫作。所謂才氣就是:才能、素質。”實踐證明,他確實是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珍妮·古多爾認識到自己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卻有超人的毅力,所以,她沒有去攻數學、物理學,而是進到非洲深林裏考察黑猩猩,終於成了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
隻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不為別人的打擊、諷刺所動搖。有一次上實驗課,愛因斯坦弄傷了右手,第二天佩爾內教授看到後嚴肅地對他說:“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熱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為什麼不去學醫,不去學法律或哲學偏要學物理呢?”愛因斯坦回答:“我覺得自己對於物理學有一種特別的愛好和才能。”他不顧“不會有多大出息”的議論,潛心研究物理學,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你帶來希望、信心和力量。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以後,他的精神和身體受到嚴重摧殘。在這種災難性的打擊麵前,他既沒有輕生尋短見,也沒有消沉下去,而是振作起來,要留下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輝煌曆史巨著,這和他能正確認識自己有著密切的關係。
隻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在需要決斷時作出最佳選擇。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本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既搞自然科學研究,又搞科普創作,當要在這二者之間作出選擇時,他分析了自己的才能,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卻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選擇了寫科普讀物這一行,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據有人統計,在40多年中,他寫的書多達240部,終於成為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而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