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大通本禪師

禪師名善本、生董氏、漢仲舒之後也。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父溫、皆官於穎、遂為穎人。初母無子、禱於佛像前。

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本骨相秀異、方ㄧ而孤。母育於叔祖玠之家。既長博學、操履清修。母亡哀毀過禮、無仕宦意。辟穀學道、隱於筆工。然氣剛不屈、沈默白眼公卿。

嘉佑八年、與弟善思、俱至京師。藉名顯聖地藏院。試所習為大僧。其師圓成律師惠楫者、謂人曰。本它日當有海內名、乃生我法中乎。圓成使聽習毗尼。隨喜雜花、夜夢見童子。如世所畫善財、合掌導而南。既覺曰:諸佛菩薩、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詢諸友乎。時圓照禪師、道振吳中。本徑造姑蘇、謁於瑞光。圓照坐定、特顧之。本默契宗旨。服勤五年、盡得其要。

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別之智。縱橫舒卷、度越前規。一時輩流、無出其右。圓照倚之、以大其家。以季父事圓通秀公。

秀住廬山棲賢。出入臥內、如寂子之於東寺。元豐七年春。絕九江遊淮山、遍禮祖塔。眷浮山岩叢之勝、有終焉誌。遂居太守岩。久之出世、住婺州雙林六年。浙東道俗追崇、至謂傅大士複生。移住錢塘淨慈、繼圓照之後。食堂日千餘口、仰給於檀施。而供養莊嚴之盛。遊者疑在諸天(或雲西天。)時號大小本。神考(或作哲宗)聞其名、有詔住上都法雲寺賜。號大通禪師。又繼圓通之後。本玉立孤峻、儼臨清眾(或雲千眾)。

如萬山環天柱、讓其高寒。然精粗與眾共。未嚐以言徇物、以色假人。王公貴人、施舍日填門。廈屋萬礎、塗金鏤碧、如地湧寶坊。住八年、請於朝、願歸老於西湖之上。詔可、遂東還、庵龍山崇德。杜門卻掃、與世相忘、又十年。天下願見、而不可得。獨與法子思睿俱。睿與餘善。為予言其平生、曰。臨眾三十年、未嚐笑。及閑居時、抵掌笑語。問其故、曰不莊敬、何以率眾。吾昔為叢林、故強行之。非性實然也。所至見畫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有異禽翔鳴於庭而去。塔全身於上方。閱世七十有五、(或三)坐四十有五夏。

讚曰:本出雲門之後。望雪竇為四世嫡孫、平居作止、直視不瞬。及其升堂演唱。則左右顧、如象王回旋。學者多自此悟入。方其將終之夕、越僧夢本歸兜率天。味其為人、居處服玩。行已利物、日新其德。不置之諸天、尚何之哉。

報本元禪師

禪師名慧元、生倪氏、潮陽人也。垂髫凝然。群兒劇於前、袖手趺坐而已。父母商略曰。兒材地如此、寧堪世用。意事佛僧、可耳。元聞之、即前拜辭。依城南精舍、誦《法華經》。

年十九、剃落受具。遊方至京師。華嚴圓明法師者、見而異之、曰。上人齒少、自何至此、所求何事、曰:慧元南海來。無他求唯求佛法。圓明笑曰:王城利聲捷徑。酒色樊籠、橫目爭奪、日有萬緒。昔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猶不現前。此中寧有佛法乎。佛法俱在南方也。元乃自洛京、遊襄漢、遍曆名山。所至親近知識、然俱無所解悟。治平三年春、至黃龍。時南禪師、來自積翠。龍象如蟻慕而集。元每坐下板、輒自引手反覆、視之。曰寧有道理、而雲似佛手。知吾家揭陽、而乃複問、生緣何處乎。久而頓釋其疑、即日發去。熙寧元年入吳。

住吳江壽聖寺、遣僧造黃龍、投嗣法書。南公視其款識、未發。

謂來僧曰:汝亟還、令元自來。僧反命。元輟住持事、策杖而來次南昌。見寶覺禪師出世說法。知南公巳化逾月。乃複還吳中。道俗師尊之。又延住昆山慧嚴院、十年。嚐夜舟歸自霅川、寇劫舟。舟人驚怖、不知所出。元安坐徐曰。錢帛皆施汝、人命不可枉用。寇因背去。元佑四年、住承天萬壽寺。眾益盛、躬自持缽至湖。湖人曰:師到處為家。何苦獨愛姑蘇乎。固留不使還。蘇人聞之、爭持棰杖、嘩入湖曰。何為奪我邦善知識。

政當見還否、則有死而已。元怡然不吝情去留。曰吾任緣耳。

相守彌月。蘇人食盡乃去、竟為湖人所有。住報本禪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升座說偈曰。五十五年夢幻、身東西南北孰為親。白雲散盡千山外、萬裏秋空片月新。言訖而化、時右司陳公瓘瑩中在湖、親見其事。元脅不至席三十年。平生規法南禪師作止者。唯元克肖之。遺言葬於峴山之陽。門弟子元正有才辯。問、何獨念峴山乎。元曰:他日可建寺。後三十年元道契太師楚國公。公為請於朝、詔諡證悟禪師、塔曰定應。有旨特建顯化寺。歲度僧、以嚴香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