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餐飲禮儀,讓您吃出風度(1 / 2)

第一節吃出味道、吃出風度

如果一年四季是一席色香味俱全的宴席,那麼春天的味道是一道淡雅的素菜,宛似剪刀的春風,吹開塵封一冬的心懷,撩撥起蠢蠢欲動的食欲;夏日是一鍋沸騰著紅色辣椒的火鍋,讓人一邊愛不釋手,一邊直呼過癮;秋日是麵前一道爽口的酸辣竹筍,入口清脆,宛若秋日的燦爛陽光,秋高氣爽,更勾起內心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思懷;冬日則像一道開胃冷盤,調動起食欲,期待主菜的上席,就像在冬日裏期待春天的山花爛漫,芬芳蔓延。四季如佳肴,那麼該用怎樣的儀態來品味眼前的食物,品味四季,品味人生,方能配得上“美食美客”這一雅號呢?

孔子宴飲中的智慧:夫子品味食物,後人學而習之的餐飲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禮儀的發端卻是從飲食起始的。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製的發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從《周禮》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專門的膳食機構,通過森嚴的等級,繁瑣的禮儀來規範王室的飲食、祭祀、宴會等與吃緊密聯係的一係列活動。

主管王室飲食的職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義。所以後世往往稱讚好宰相善於“調和鼎鼐”,依然也沒有離開烹飪這頭等重要的職業。

2500年前的曲阜,孔子用餐的情景呈現在我們麵前……正襟危坐,衣著整潔的孔子,端莊肅穆,神情莊嚴,態度恭敬,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湯,還有一份粟米飯。食物都很普通,但是在飲食上的禮儀卻來不得一點馬虎。孔子一再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以這些食物都做得很精致,每份菜需要配不同樣的醬並有序地擺放在一邊。除此之外,還有一份薑片放在餐桌的一側,這是孔子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的精細,服飾的整潔,對待食物態度的莊嚴,在席間“食不言”教誨的輕頌,都是聖人在席間展現出的翩翩禮節。

一生以恢複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

禮儀是對他人尊敬的態度,所以準備就餐的孔子總是“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意思也就是國君賜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嚐它。國君賜生食,必煮熟後先薦奉於祖先。國君賜活物,必養著。侍奉國君同食,在國君祭時,要自行先吃飯。在小小的餐桌上,在精美的佳肴中,都體現的是恭謹的態度,風度翩然的儀態,祥和自律的人生。

這是孔夫子在餐桌上綻放的灼灼智慧,夫子在品味食物,教導莘莘學子,而後人則在這一篇篇記錄的文字中看到了中華餐飲禮儀星星點點的光芒與傳承。

《女兒經》中的窈窕淑女,秋水伊人,也是從餐飲禮儀做起:“持體端莊有重情,整潔自是好儀容。吃喝寧著不盡量,莫貪飯碗與酒盅。”這是《女兒經》中對於淑女在餐桌上正確儀態的定義,吃飯時,要理好衣襟,形容端莊,衣著潔淨,不貪杯,不多食。

猶記得《紅樓夢》裏黛玉進賈府時,亦是遵循著賈府嚴格的餐宴禮儀,吃飯的座次,王熙鳳拉著黛玉坐了左邊第一張椅子,黛玉知道王夫人、李紈不在這裏吃飯後,方才肯坐了。大家紛紛點頭讚賞黛玉是知禮懂禮的小姐。看來佳人的風範就展現在一舉箸、一杯酒中。在大觀園這樣一個環境中,真是你在品味食物,別人在辨識你的出身、背景和修養。

在西餐當中同樣講究這些細微和點滴,也因此萊文頓博士在談到餐桌禮儀時曾說:“你如何進餐,你的禮節,你與剛認識的人如何交往,你如何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都最能說明你這個人。”很多國外講究體麵的機構,會把麵試的最後一關選在餐桌上。像律師所和金融機構,都會在錄取你之前客氣地邀請你去高檔的餐廳進餐。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在別人的仔細“品味”之中。你如何點酒,點什麼主菜,又以何種酒進行搭配,他們會根據你的表現對你的出身、修養、品味、性格、愛好等進行判斷。其實,這一切在你進門之初就已經開始了。你如何進門、如何就座、如何放置個人物品、如何對待侍者、如何按照自己的身份找到符合的座次、和女士一同用餐是否有紳士風度優雅地為她們提供必要服務幫助,這些都在告訴別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是否能夠應付社交場上的各種活動,是否適合代表公司與外界交往。古人有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也可以看出自身修養的重要性,教養體現細節,細節展示形象。

餐桌上的舉止是對一個人禮儀和修養的最好考驗。你的事業可能會在餐桌上發展起來,也有可能在餐桌上毀掉。對於很多對此並不敏感的人來說,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現在的宴飲,很少為了吃而吃,餐桌是溝通情感、搭建事業的橋梁,如果你平時不注重自己在餐桌上的禮儀和舉動,或者缺乏餐桌上的用餐常識,到時就會感到緊張和壓力感,舉止笨拙就可能會顯出自己的“本性”。因為,在餐桌上你永遠不會簡單地代表個人,小到代表家庭的教育修養,大到代表企業的品質與形象。所以,一方圓桌上展現的天地,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