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優化升級概念(1 / 3)

產業優化升級概念

產業分類與產業結構

(一)產業的概念與產業的形成

1、產業的概念

“產業”這一概念,在經濟界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名詞。可是,由於我們觀察問題和涉及範圍的不同,對“產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如在宏觀經濟學中,我們觀察的是國家經濟的總體問題,是從國民收入理論出發的,其研究範圍是國家經濟活動的最終產品及其收入、支出和分配等問題。這時,“產業”的概念,基本上是為了區別作為中間投入的中間產品和作為最終消費的最終產品之間的差異。而在微觀經濟學中,我們觀察的是經濟活動中的個體問題,是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出發的,這時對“產業”的理解,是將其看作是一個生產具有高度可替代產品的、在市場的供給上形成激烈競爭關係的企業的集合。我們討論的產業結構問題,是介於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學”。因此,我們同意給“產業”下這樣的定義,所謂“產業”,是指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也可以說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組織和集合。

“產業”和“工業”在英文中是同一個詞“Industry”。但是,“產業”並不僅指工業。而泛指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大到部門,小至行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於文化、教育等,都稱為“產業”;而“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隻是狹義上的產業化。我們知道,工業化進程中生產活動的形式至少發生如下變化:一是生產活動分工化;二是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並使用更高級的動力能源;三是市場範圍的不斷擴大化。由於農業及第三產業等部門行業同樣也有產業化的問題,即同樣存在分工化、機械化及市場擴大等方麵的發展趨勢,同樣也反映產業化過程中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因此,“工業化”的概念被擴大了,盡管在詞性上無任何區別,但在概念上已被豐富了。

在討論“產業”的概念時,應當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的組織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構成獨立的“產業”。當某種生產的產出量不大,又分散在不同產業的組織中進行時,就不能形成統計意義上獨立的“產業”。隻有當此類生產的產出量達到一定的規模,而且又進行了專業化的生產時,才能形成真正的“產業”。

2、產業的形成

產業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產生的,並隨之發展的。人類社會第一次大分工的農業是從原始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的。人類社會中最早的產業分化,先是從狩獵業中分化出來的原始畜牧業,即“遊牧部落從其餘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接著從事種植的人們又從原始畜牧業中分離了出來,形成了農業。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

隨著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的出現,又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了手工業。當時的手工業,是相當簡單的家庭手工業,如鐵匠師傅帶著幾個徒弟.自己采購原材料,然後用簡單的工具進行農具的生產,再將其產品賣給人們。在此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是由自己來完成的,而作為其他產業的消費者,也隻有從事農業的農民。製造農具的手工業,就是這樣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生產者已難以承擔其自身產品的全部銷售,逐漸出現了以專門從事產品交換為其主要經濟活動的人們。這樣產品成為商品,產品交換變成商品交易,人類社會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了,商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也從農業和手工業中分離出來了。

工業則是在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即簡單協作階段、工場手工業階段和機器大工業階段。。特別是進入了以蒸汽機的出現為標誌的機器大工業階段後,社會化的大生產對進一步提高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水平有了更強烈的要求。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產業的出現,加速了社會分工的進程。在此背景下,就出現了機器大工業階段所特有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反過來,而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出現,又加劇了產業的分化,使工業分解為眾多的、更為專門化的不同部門。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電子計算機等許多現代化的生產工具。這些現代化生產工具的出現,已對傳統的大機器生產方式提出了挑戰。而生產方式的革命,勢必形成新的社會分工,從而帶來產業的重新組合和新產業的出現。

(二)產業分類法

產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對於一個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產業有其產生和發展過程,研究其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對於製定產業現代化戰略.推進產業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為此,我們還需要對產業本身進行界定,即對產業進行分類。

產業分類是指將各種產業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產業類別。由於各產業的生產過程、產品性質、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及其目的差異,使得產業分類標準也並非完全相同。產業的劃分和集合服務於一定的分析目的,因此,如何劃分產業,往往和研究分析的目的有關。分類是研究分析的基礎,而分類又是根據研究分析的需要和客觀實際來進行的,這種“產業規定的實用性”,是指理論上的嚴密性和現實上的可用性。不同的產業分析可有不同的產業分類法,而不同的分類,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結果會有所差異;而且,產業劃分和集合往往沒有前後一貫的分類準則。正是“產業規定的實用性”原則,為研究各種各樣類型的產業結構,建立產業結構理論體係訂下了基礎。

下邊我們介紹和討論比較重要的幾種產業分類法。

1、兩大部類分類法

馬克思在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時,分析了社會總產品在一定期間內的實現問題。即資本家向哪裏出售商品,又從哪裏買到再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工人和資本家又從哪裏買到他們所得要的生活資科,商品怎樣滿足這些需求以及怎樣使擴大再生產成為可能等等問題。所以,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不僅僅要價值補償,而且還要實物補償。在價值形態上,馬克思把社會總產品分成c、v、m 三部分,在實物形態上,他把社會生產分為第I、II兩大部類,進而分別論述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I(v十m)=IIc

或:I(c十v十m)=Ic十IIc

或: II (c十v 十m)=I(v十m)十 II (v十m)

也就是說,在價值形態上,第I部類除補償自已生產資料需要(I c)外,所生產的產品價值正好等於第II部類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者說,第I部類生產的產品價值正好等於第I部類和第II部類需要補償的生活資料價值。在實物形態上,產品在數量上和結構上都是能滿足需要的,也即實現了社會生產的總量和結構均衡。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第1部類生產的產品除滿足兩大部類對原有生產資料的補償外還有剩餘,即I(v十m)>IIc,這是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前提條件。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

I(v十△v十m/x)=II (c十△c)

或:I(c十v十m)=I(c十△c)十II(c十△c)

或:II (c十v十m)=I (v十△v十m/x)十I (v十△v十m/x)

即第2部類提供的產品,除滿足兩大部類原有生產資料補償外,還必須滿足第1部類對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I △c)和本部類追加生產資料(II△c)的需要;第1部類提供的產品,除滿足兩大部類原有生活資料的需要外,還必須滿足第1部類擴大再生產所需追加的生活資料(I△c)和第2部類本身擴大再生產所需追加的生活資料(II△v)的需要,以及用於社會消費部分(m/x)的需要。兩大部類必須保持總量和結構的平衡,擴大再生產才能夠得以實現。

可以看出,馬克思關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主要是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以及各個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比例關係的理論。它不僅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理論基礎.也是產業結構理論的基本來源之一。然而,兩大部類理論在產業結構理論的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以下限製:

(1)兩大部類的劃分沒能把一切物質生產領域和全部生產包括進去,如運輸、科學技術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部門行業,它們難以簡單地歸入兩大部類中的任一類。

(2)兩大部類的劃分沒有能把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教育部門、衛生部門等包括進去。

(3)兩大部類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由於使用價值的多樣性和產品的新的使用價值不斷被發展,以及在技術進步基礎上的產品綜合利用等方麵的發展,其劃分界限很難確定。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具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雙重屬性,它們既可以用於第I部類,也可屬於第II部類。因此,在使用時是不能直接套用的。

2、“農輕重”分類法

為了應用馬克思兩大部類的分類理論,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傳統計劃經濟時期,都長期使用過“農輕重分類法”。1922年,列寧在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說;“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業的豐收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的情況良好還不夠,我們還耍有重工業”。以後,斯大林強調社會主義工業化必須從重工業開始,從而使“農、輕、重”的劃分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

所謂的“農輕重分類法”,是將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物質生產分成農、輕、重三個部分。這裏的“農”,指的是大農業,包合了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輕”是指輕工業、輕工業的產出主要是消費資料的產品,主要的輕工業部門如紡織業、食品業、印刷業,等等;“重”是指重工業,重工業主要是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典型的重工業部門如鋼鐵工業、石油工業、煤炭工業、電力工業、化工工業,等等。

“農輕重”分類法在實踐應用中,具有直觀和簡便易行的特點。這種方法的確可以大致顯示出社會生產中兩大部類的對比關係,而且對於安排近期國民經濟計劃及研究社會工業化實現進程方麵有一定實用價值。因此,這種分類方法已不僅在社會主義國家被應用,而且也已被一些其他體製國家和世界組織所采用。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就在其研究報告中采用過這種分類方法,他們認為,“按輕重工業來考察製造業產值,有助於說明製造業各部門總的發展情況。一般認為,輕工業每一生產計算單位和每一所用勞動單位所需的資本比重工業少”。“農輕重分類法”是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它雖在某些方麵對兩大部類分類法作了一些修正和改進,但同樣還存立著其本身的缺陷。如這種分類方法仍是針對主要物質生產領域的,依然存在著涵蓋麵不全的短處。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這個部門生產那個部門產品的現象,傳統的農輕重之間的界線越來越趨於模糊。如在被視為屬於輕工業的造紙業,現在已越來越多地生產工業用紙了;而在被認為是傳統的重工業的機械工業,則越來超多地生產作為消費資料的電冰箱、洗衣機和家用小轎車,等等。所以,“農輕重”分類法也有著其本身的局限性:

(1)“農、輕、重”分類法雖然包括了國民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物質生產部門,但仍然未能把全部物質生產部門都包括進去,更沒有把非物質生產部門包括進去。

(2)“農、輕、重”分類法中農、輕、重工業的界定日益困難。比如,在工業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情形下,被認為屬於重工業的許多生產部門或其產品,尤其是化學工業諸如橡膠、醫藥、液化燃料等,從其生產技術過程到產品使用都同大多數輕工業品一樣,而有的在某些國家被歸入輕工業類的產品如紡織機械,顯然用於重工業。此外。工農業之間也出現了同樣性質的互相滲透現象,這些現象在工業發達的國家更為明顯。

(3)“農輕重”分類法不能全麵地反映產品使用價值的多樣性與交叉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產業間互相滲透,會大量地出現一種產品同時進入生產與消費領域的情況,會有更多的企業不再單獨生產一種產品,而是同時生產多種產品,也就是說,,被視為第2部類的農業與輕工業將生產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如工業用棉、糖料作物、農用塑料、工業用紙等,而通常被視為第1部類的重工業則生產越來越多的消費資料,如汽車、電冰箱、洗衣機等。

上述分析表明:從根本上來說,“農輕重”分類法中的輕、重工業的概念本身就是不嚴格的。缺乏科學的劃分標準。一般不能直接為產業結構理論研究所利用,隻適用於工業化程度較低和科技水平不高的國家或經濟發展階段。

3、“三次產業”分類法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西方產業結構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分類法之一。它把全部產業劃分為三類,第一次產業(Prim,Iyaryindustry),包括農業、畜牧業、遊牧業、漁業及林業等初級產品部門;第二次產業(Secondaryindustry),包括采掘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煤氣、供水等;第三次產業(T9MisryinJuMrv),包括商業、金融、旅遊、文教衛生、信息以及公共機構部門。這種劃分,一方麵反映了經濟中各類活動的性質屬性;另一方麵也反映了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變化的曆史順序。可以說,第一次產業指掛廣義的農業,第二次產業指廣義的工業,第三次產業指廣義的服務業。正是這一方法的開拓使用,使產業結構理論研究更進一步。因此,它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理論。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突塔哥大學教授A.G.D.費希爾(A.G.D.Fisher)和另一名英國經濟學家C.拉克(C.Clark)是“三次產業”分類法的創始人。

費希爾在1935年寫的《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對三次產業分類方法的理論根據作了分析。他指出:“綜觀世界經濟史可以發現,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在初級生產階段上,生產活動主要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迄今世界上許多地區還停留在這個階段上。第二階段是以工業生產大規模地迅速發展為標誌的,紡織、鋼鐵和其它製造業商品生產為就業和投資提供了廣泛的機會。顯然,確定這個階段開始的確切時間是困難的,但是很明顯,英國是在十八世紀末進入這個階段的……。第三階段開始於二十世紀初,大量的勞動和資本不是繼續流入初級生產和第二級生產中,而是流人旅遊、娛樂服務、文化藝術、保健、教育和科學、政府等活動中”。在這以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首先開始正式使用“三次產業”分類法,來整理統計經濟資料。

雖然費希爾提出了“三次產業”分類法,但並沒有能夠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而克拉克則在繼承費希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1940年發表的《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研究了經濟發展同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規律,從而開拓了產業結構理論這一應用性經濟理論的領域,並使“三次產業”分類法得到廣泛的普及。因此,“三次產業”分類法更多是與克拉克的名字聯係起來。這種分類法流行這麼廣,還主要是由於克拉克以及後來的庫茲涅茨等人也運用它來解釋經濟增長發展的某些條件和結果。所以,一提到“三次產業”分類法,人們便會將其代表性人物聯係起來,即費希爾—克拉克—庫茲涅茨研究方法。

從經濟活動的性質屬性來講,第一、第二次產業都是有形物質財富的生產部門,第一次產業的屬性取決於自然,第二次產業則是加工取自自然的生產物,而第三次產業則被解釋成繁衍於有形物質財富生產活動之中的無形財富的生產部門第一次產業部門所屬的各產業為經濟活動提供基礎原料,是整個經濟活動的原始基礎,同時也經濟發展的起點。在簡單的經濟結構中,第一次產業構成整個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構成產業結構體係的核心。第二次產業部門所屬各部門的活動,是第一次產業活動的繼續,構成經濟深層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在複雜的經濟體係中,第二次產業構成整個經濟活動主體,在一定條件下,第二次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第三次產業所屬各部門的活動是比較複雜的,冠之以服務屬類下的各類產業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綜合服務業.即為整個社會經濟提供服務的活動,如教育、衛生、交通運輸、公共設施等;二是直屬服務業,或者說是作為直接生產過程—部分的服務業,如設計、計算谘詢、信息整理加上等;三是足產後服務,或稱生產後服務,如商業、金融、貿易維修等。第三次產業的發展是經濟活動深化的結果和標誌,被稱為“後工業社會”經濟的一個代表持征。

從應用經濟分析上看,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來研究伴隨資源分配結構的變化趨勢。“三次產業”分類法是一種有用的經濟分析工具,但是,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1)在其理論基礎方麵,混淆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界限,社會再生產過程被描述得過分籠統與簡單。

(2)在具體劃分現實的經濟活動上,出現了不少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例如,采礦業是取自於自然的產業,應劃入第一次產業,可是礦業同農、林、枚、漁、狩獵等業歸在一起.似乎又很不協調,因為它有更多的屬性接近製造業。當時克拉克本人也遇到這個難題,曾把礦業看成一種例外,即一種既非第一次產業又非第二次產業的特殊部門。克拉克在1951年再版的《經濟發展的條件》一書時,把它列入第二次產業,與製造業歸列在一塊。直至今天,在劃分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的界限時,也存在類似上述情況的難題。如供水、供電、煤氣等這類行業,既能放在第二次產業,也能放在第三次產業中。

(3)第三次產業的內容非常龐雜。按其定義是,除了屬於第一、第二次產業以外的其餘所有經濟活動,均在第三次產業之列。這就把性質上相距甚遠的部門行業混雜在了一塊,從而難以分析第三次產業的變化實質,尤其是科學技術、教育知識等,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有人提出把它單列出來,稱之為“第四產業”。

4、標準產業分類法

全麵的、精確的產業活動統計對一國產業問題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問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標準產業分類法就是為統一國民經濟統計的口徑而設計的,這種以統一經濟統計口徑為目標的標準產業分類法應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完整性和實用性。

(1)具有權威性。即應由權威機構編製和頒布。製定標準產業分類不僅是國家標準化事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經濟管理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因此,負責這項標準化事業的有關部門還要根據發展的新動向,根據新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或舊產業的衰退,對標準產業分類不斷進行增減與調整。

(2)具有完整性。即標準產業分類應盡可能地詳盡、無遺漏。

(3)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要便於進行各種目的的分析和研究,便於進行比較,尤其是國際性比較研究。

聯合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產業分類,頒布過《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比dex始to the inbrndionalS腦ndaN hdustr531Chgm c3LZon of A21EconomEc A州v51陽1g71)。這部標準產業分類把“全部經濟活動”首先分為I 0個大項,以下再分中、小、細項,共為4級,而各大、中、小、細項都規定有統計編碼,便於計算機處理。

其10個大項是:

⑴,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

⑵,礦業和采礦業;

⑶,製造業;

⑷,電力、煤氣、供水業;

⑸,建築業;

⑹,批發與零售業、餐館和旅遊業;

⑺,運輸業、倉儲業和郵電業;

⑻,金融業、不動產業、保險業及商業性服務業;

⑼,社會團體、社會及個人的服務

⑽,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

其中以大項“製造業”為例,所屬中項是:

[31],食品、飲料、煙草;

[32],紡織、服裝、製革;

[33],木材與木製品;

[34],造紙與紙製品、印刷與出版;

[35],化工產品和藥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膠製品、塑料製品;

[36],非金屬礦產品(除石油、煤炭加工產品以外的);

[37],冶金工業;

[38],金屬製品、機械和工業設備;

[39],其他製造業。

中項[38]——金屬製品、機械利工業設備所屬小項是:

[383],除機械和工業設備以外的金屬製品;

[382],電氣機械以外的機械;

[383],電機、電路及供電設備;

[384],運輸工具;

[385],不包括在以上行業的科學儀器、測試儀器、控製儀器、感光器材。

小項[384]——運輸工具所屬細項是:

[3841],造船及修理;

[3842],鐵路機車及車輛;

[3843],汽車;

[3844],摩托車與自行車;

[3845],航空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