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大勢,順應大勢
股票操作並非時時刻刻都能如預期的情勢發展,瞬息萬變的股市總有逆境或者不確定的情勢出現。因此,持股者必須衡量環境,判斷大勢,順應大勢,方能不至於身陷賣後即漲、買後即跌的無奈境地。亦即操作股票應擇強勢的買進,弱勢的拋空,省得惹個滿身“賺了股價指數,卻賠了股票差價”的閑氣。
順應大勢的投資人,在整個股市氣勢形成的時刻,就如同奔流而下的激流,有雷霆萬鈞之勢,洶湧澎湃,銳不可當,即使有橫梗其間的石塊也會被水流的巨大衝擊力卷起。所以一般投資人,尤其是散戶,若能順勢而為,不僅能夠擊倒逆勢操作的大戶,而且能獲致可觀的投資收益。
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年初,上海股市牛勁十足,股價一路上揚,特別是至1993年2月份,股價指數攀升至1500點以上,牛氣衝天。一般隻要能認識到股份製改造已被中央高層領導首肯,由此必然引發股份製的全麵發展,當時全國經濟高速發展,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之風掀起層層波瀾;1988~1989年的宏觀調控收緊正在放鬆,利率連續下調兩次,使得整個社會的資金非常寬餘。所有這些大好形勢無不使股市景氣,牛勢猛烈。正因為如此,凡是買到股票的人,不管是否知道股票的特征,都大大賺了一筆。在這個大多頭行情裏,主力順勢操作固然獲利頗豐,但主力賣掉他所操作的股票後,股價卻未必下跌,繼續持股的散戶,反而經常在這些大戶眼見殺不下來卻又回來操作時,獲得了更大的賺頭。
同樣,當股市呈熊市狀態,投資者在股市裏千萬不能有不信邪的操作心理。有些人買進股票套牢後,一路加碼,在越買越套,越套越氣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了明辨大勢的理智,從而注定了投資失敗的命運;也還有些人,賣掉了某一隻逆勢上漲的股票後,眼看著煮熟的鴨子飛掉了,因此不服氣地幹脆逢漲拋空,結果也是弄得多頭賺的錢,不夠拋空後賠的,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作法是跟自己鈔票過不去的賭氣式操作。所以逆勢而為,終將得不償失。
在1993年10月至1994年上半年的空頭市場裏,仍時見主力操作,然而大勢的疲軟,不僅使得大戶的操作未見任何力道,反而不時傳來斷頭的消息,這就是逆勢而為的結果,也可以說,即使大戶主力硬如石頭,在奔騰澎湃的激流來臨時,如不適時走避,終將淪為“激流漂石”被水勢卷走。所以,逆勢而為的操作不僅不能扭轉大勢,反而為大勢所累,並加深股市下跌的程度。
須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操作股票一定要跟“勢”,而不能跟“人”,尤其是在“勢”不佳時,不能跟逆勢操作的“人”。
望風使舵,見利就收
股價是在買進、賣出的交易中形成的,股票的買賣交易極富心理因素的牽動。因此,買方越多,股價越高,買賣雙方維持著一種均衡。股票交易中的交易方法,有所謂的“相對買賣”,即買方多且大量購進,股價由此激增;一旦賣出的量很多時,價格就會疲軟下來,這對買賣的進行十分不利,應盡力避免。
但是,以上說明隻涉及到市場內部的局勢。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種強大的力量影響股票的走勢。外資的介入、預期利率的降低、經濟複蘇等都可能影響股票全盤走勢,所以投資者切不可忽視這些因素。
當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到可以影響股價的地步,投資者應順應大勢作出抉擇,切勿逆大勢而行。
如果股票投資人與大多數人一樣買進、賣出,那就可能在高價時也買進,低價時也買進。與此相反,投資者應在大家都不願買的低價時買進,這樣做也可能造成股價更低。如果你認為股價已達到高價範圍,人們的精神十分飽滿而決定賣出,這也可能由於買空、賣空集團的參與,使股價進一步上升。除此之外,不大量買進,不追逐高價股票,更不輕易地插手等,就屬於反投資理論的做法。
上述認識,是哈迪1978年分析技術規則時得出的。其中與此相似的話還有:“一般地說,股票處於低價時,應采取樂觀期望的態度。”“隻購買那些景氣而績優的股票。”還有一些關於順應時勢的界限範圍的話。如:“如果認為手中拿的並不是期望中的股票,那麼就應該在股價大幅度上漲時脫手拋售。”這裏強調的是,當所期待的股市有利因素落空的時候,那麼就應采取順應大勢的投資方法。
一般而言,股票價格反映發行公司的獲利能力,但由於受政治、經濟、心理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股價的變動往往與股票的業績和股息相脫離,如果投資者斤斤計較於業績、股息因素,不注重於趨勢走向,很可能錯過投資良機,遭致損失。如當股價趨勢上升時,投資者如果看重發行公司的業績和股息認為股價不會持續上升,而賣出所持有的股票。但實際情況卻是股價沿著上升趨勢線繼續上漲,投資者因此失去了獲得更大收益的機會。又如股價經長期下跌後,止跌轉穩,且有升高的趨勢,有些投資者順著這一趨勢,在股價低潮時購入股票而獲利。有些投資者過於穩健,持觀望態度,而失去低價買進的機會。有些投資者堅持看淡態度而做空,待股價上升時導致虧損。
在股市裏千萬不能有不信邪的操作心理,應望風使舵,順應大勢。股市裏一支強勢股票的出現,必有其呈現強勢的理由,投資人麵對此種強勢股票時,應順其勢操作,如某些盤子很大的股票在整個大勢堅穩之際脫穎而出,股價相對呈現強勢攀升,漲勢頗為淩厲,往往這類大型股票走勢相當“牛皮”,因此,能夠出現強勢的表現,投資人應了解絕非尋常,畢竟這些股票就其股性而言,非一般大戶所能拉抬,所以可以認定屬於公司派的積極配合,市場主力全力介入的結果,而其關鍵性的原因,則必須有潛在的利多支持,這類情形下隻能順勢而為,如果硬是不信邪,強行拋空,虧損就屬難免。又如某股票上市公司因轉投資和呆帳,虧損一個資本額的消息披露後,股價逆轉跌停,明顯這是反映實質麵的變化,然而,自作聰明的短線帽客,企圖搶盤中的反彈的帽子,而於跌停板時接手,結果上萬張的巨額成交,仍無法挽回跌停的命運,這也是違反順勢而為的忠告,直接麵對賣壓最強股票的結果。
洞察主力,順勢跟進
在股票市場裏主力的動態,往往是短線投資人最感興趣的話題。然而主力在操作時,不論選擇炒作對象,或者進股票、出股票,都采取極端保密的狀態,以避免攪局者介入影響操作,然而,若主力公開操作時,則可能是展開反向動作的時刻,此時投資人必須提高警覺。
在股市裏,任何主力操作股票,如果選擇炒作的股票曝光,必然造成市場的騷動,搭轎、搶進的投資人一多,則主力必然因為進不到大量低價的股票,而被迫放棄炒作;如果在進貨期間行動不密,亦會出現相同的情勢,則此刻若硬作的話,主力必然考慮跟進的浮額眾多,不僅降低作價時追漲力量,而且還要麵對待價而沽、伺機獲利了結的層層賣壓,因此,主力於權衡輕重後自然打退堂鼓了。這就是主力必須保密的原因。
投資人了解到市場主力,為著能夠進到低價的股票,為著保持在沒有轎客的情況下,有著強勁有力的追漲力量,以及為著能夠順利出貨的理由,而不得不保密,如果發現主力有意無意間暴露自己的行蹤,就必須深思主力何以有這樣的動作,因為這顯然違背市場的慣例,其間可能暗藏玄機。譬如,主力吃貨到相當程度時,適時地放出訊息,可能是希望吸引投資人介入,以節省拉抬的力量;若主力公然散布利多,渲染其炒作的股票時,則可能是拉抬告一段落,希望借散戶的搶進達到出貨的目的,當然也可能是主力的財務吃緊,或炒作時麵臨主力,希望借散戶買進的力量,減輕其負擔,總之,都是屬於危險的訊號,投資人麵對這種情況,應有所警覺。
股市裏若幹老主力操作經驗豐富,運用的花招也相當多,因此必須洞察了解其動機,基本上主力操作一檔股票時,麵對的是無孔不入的媒體記者、廣大的投資人,以及順勢插花的股友社和號子等,因此即使保密功夫到家,難免也有觀察力敏銳的人士洞悉消息,所以,這些老主力就刻意地製造些狀況,來誤導或利用他們,將可能產生的負作用轉換成有利的操作環境,擴大操作成功的條件。
某一位知名的股市老主力,其動向素為市場所重視,而且極易暴露行藏,這種狀況顯然應屬主力炒作股票的大忌,但這位老主力卻經常化阻力為動力,創造了無數的大勝,譬如說,這位主力經常透露一些他炒作股票的利多消息,測試一下市場的反應,然後隨著這些反應的強弱,了解市場的強弱,隨時調整操作策略,故意在經常往來的號子進行調節的動作,來擺脫搭橋的籌碼,以減輕往上作時的壓力,同時培養追漲的散戶力量,不經意的傳出拉抬目標價的訊息,並配合傳聲筒和證券商進出表的印證,創造出脫的契機,諸如此類的狀況,都可誤導整個市場的觀察焦點,達到炒作的目的。
股市裏永遠充斥著追逐“名牌的群眾,而所謂“名牌”的創造者,總不外是來自市場主力、知名大戶、股友社、發行公司大股東或董監事等,若是投資人獲得的“名牌”確有其漲升的條件,當然是如魚得水,然若創造“名牌”的人認識不清,那麼跟進者就可能難以憑此獲利了。
投資人如果選擇市場主力跟進,必須考慮這位主力的選投能力和操作實力,否則跟進和結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投資人還可以把“主力”的範圍放大,因為所謂“名牌”的提供者,並不局限於市場主力,也可能來自傳媒、證券報刊、投資顧問;這些提供長短期潛力股票的人士,如果因為基本認識上的短缺、資料研判時的疏忽,或者別有用心的話,則所推薦的股票就可能對跟進的投資人造成傷害。
這種例證在股市中不勝枚舉,選股不當的主力除本身虧損外,投資人也跟著受害。股價指數明明已有高處不勝寒的傾向,具有群眾基礎的專家卻繼續看好,不論屬無心之過或存心不良,都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投資人需極端慎重,做到“洞察主力,適時進出”。
兵貴神速,把握生機
在戰爭中,兵貴神速。曠日持久,小則兵鈍士氣喪失,銳氣全消;大則失去勝機,予敵人喘息的機會,而終至覆滅之禍。
投資者投資股票,對於買賣時機的把握極為重要。“何時買進,何進賣出,較之買賣什麼證券,更為重要。”這句證券市場流行的諺語,就說明了買賣時機的重要性。
對投資人來說,以下幾種情況可作為買入時點:
漲升階段:①在上升趨勢中,股價穩健發展,沒有明顯的力竭或反轉信號時可買入;②股價久盤不動,但有一天成交量忽然放大,而且價格上揚並突破上檔阻力關卡,則代表漲勢開始發動,確定股市已經回升,這是中、短期投資者進場的最佳時機;③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湧入股市,致使成交量上升,而且利多消息紛紛出籠,此時亦可進場買入;④在原始的長期上升趨勢中,所產生的中期回檔趨勢,已跌至原先漲幅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交量相對大量減少時可考慮買進。
盤檔階段:股價在盤整階段,如發生量縮價穩一段時間,代表整理已近尾聲,投資人可將資金以分批、逢低、逐日的方式承接。
下跌階段:①經長期下跌,計算本益比,股價已至低價圈,預期發行公司在兩、三個月之內將陸續配息,而且趨勢圖上股價跌幅已緩時可考慮買進;②在下跌趨勢中,遇到強有力的支撐線,股價未能立即突破而下,且成交量大減時也可考慮買進;③下跌趨勢到達末期,進入盤旋整理之時,是長期投資人開始買進的時機;④當股市下跌時成交量由大到逐步萎縮,價格進入平穩狀態,此為買進時機;⑤市場利空消息頻傳,股價連續跌落幾十個停板,尤其投資性股票也出現跌停板時,可考慮買進。
反彈階段:當股價大跌一段時日後,投資人可選擇跌幅較深的績優股介入。
對投資人來說,以下幾種情況可作為賣出時點:
漲升階段:①當股價漲勢到達末期,上升乏力,形成盤旋整理態勢;②股價持續大漲一段時日後,在某一價位區,發生成交量大幅放大,而股價卻上下浮動有限時,表示可能有主力大戶在拋出,投資人應提高警覺分批將持股出脫;③經過長期上升,股價已有一至三次的中期下跌趨勢,計算本益比,股價已到高價圈,成交量減少;④經長期上升,本益比已至高價圈,股價遇到堅強的阻力線,無法向上突破,而且趨勢圖上形成重要而明顯的扳轉信號;⑤市場利多消息頻傳,股價大漲,連續上漲幾十個漲停板。
盤檔階段:當股價在一個固定價位區波動,雖然量縮價穩,但假如發生價位區間的下限被跌破而成交量又大增的情形,則代表整理失敗,下跌階段的時間開始,因此投資者此時應狀況停以出脫持股。
下跌階段:①當股價在初期下跌時,發生成交量大增,而價格急速下滑時,就表示大跌時間的開始;②在下跌趨勢中,股價沒有明顯的力竭或反彈信號時亦應出貨觀望;③股價在長期下跌趨勢中,所產生的中期反彈變動已回漲至前一跌勢跌幅的三分之一左右,且連續出現幾個漲停板,成交量逐步放大時應考慮賣出;④當在長期下跌中股價稍微反彈一下子又開始下滑,且跌破支撐線時,對注重短期利潤的投資者來說應立刻賣出。
反彈階段:反彈時如果成交量大增,而股價卻無法向上調升時,則表示此次反彈即將結束,這時應視為賣出時機。
股市變化莫測,長期變化更是難以掌握,基本上所謂兵貴神速,並非鼓勵短線操作,而是評估環境能允許多少時間,然後在這段時間裏規劃,如欲進入持久戰,就應正確適應時刻變化的狀況,隨時修正操作策略,否則就違反了股市作戰的首要原則,喪失致勝契機了,主力操作如此,一般投資人投入股市也應如此。
密切注意大盤的趨勢
投資人往往可以發現在買賣股票時,會有一段時間作多或作空都相當順手,而且比較容易獲利,其實這裏麵代表了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趨勢”。
大盤的趨勢就是目前大部分的個股和大盤指數是往上或往下,個股的趨勢是大漲小回或跌多漲少。因為市場走向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其間也有技術性的反彈或拉回,但任何人想要逆勢操作是有點困難的,順勢而為一定較容易獲利。如同每季或每年服裝界都有所謂的新風格和時尚顏色出現,蔚為所謂的“流行風潮”,當流行來到,任何人擋都擋不住的。
大盤的走向究竟是多頭或空頭,應該先確認,因為這會影響我們一般投資人持股的比重和做股票的心態,究竟是要積極投入或保守因應?股票握有的時間是長是短?要短期來回操作或是中長期持有?
判斷大盤是否走向多頭,有一些現象可以注意,如果盤麵陸續出現以下的情況,投資人就可以準備站在買方:
①從成交量前二十名的個股名單中,可以看出明顯的主流股,而主流股的成交金額占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
②主流股中的最強勢個股,突然連拉一、兩根漲停;有時是股價整理一陣子之後,成交量突然暴增。
③主流股的融資餘額開始暴增。
④本來盤麵無任何主流股,類股呈現輪動的現象,但是某類股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漲幅優於其他類股,主流股地位確認。
⑤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轉投資子公司都發布消息,買回自家股票,但股價還在跌,上市公司買進的平均成本比市價高。
不過因為許多人並不是隻買賣股價指數期貨,所以看對多空之外,個人選擇的個股好壞,也關係股價能否漲跌以及獲利多寡。
因此在確定你投資的大方向之後,當時市場盛行的風潮或趨勢是那些類股、概念或族群,也往往會影響投資報酬率,因為主流股一旦形成,漲勢不會一天就結束,就好比1996年流行摩根史坦利概念、OTC上框股票、金融股和大型股獨領風騷;1997年電子股則和美國NASDAQ並駕齊驅;1999年外資大買金融股和大型產業股,風潮一旦形成,漲幅可能高達一倍。
抓緊轉折準沒錯
在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及投信法人推波助瀾下,重個股,輕指數的觀念也就深植在一般投資大眾心中。每一波段的漲升過程中,其實隻要跟著主流股下手,順勢而為,獲利的機會就加大許多,但是趨勢不會一成不變,主流股也總是會改變的,所以接下來就是要留意轉折的問題。
我們常聽人說:“會買股票不稀奇,何時賣股票才重要!”基於一般人貪婪的心態,往往希望能夠賣到“最高點”,但事實上這並非易事,不過賣“相對高檔”的位置,卻是有足可循,有方法可試的。以下提供一些參考的指標,當盤麵出現類似的現象越多時,投資人就可以準備站在賣方了:
①成交量前二十名的個股中,原先主流股成交金額的比重占總成交值已不及五成。
②主流股中的最強勢的個股,漲幅最大且成交張數較大者,突然出現跌停,或三日到六日之內連續暴大量且頻留上影線,收盤價無法收在每天的最高成交價,無法再有更高價位產生時。
③主流股融券張數暴增,而且市場人士被軋空,放空者認賠回。融券張數大量銳減。
④幾乎市場、媒體和每個投資人均熱中於主流股,而且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
⑤上市公司大股東頻頻申報轉讓,數量龐大。主流股的漲跌和大盤紅、黑無關聯性,也就是說今日大盤上漲,但原先的主流股卻下跌,反之也是一樣。
深入股市,關注市場熱點
熱點,是刺激股市的興奮劑,在一段時間裏,股市上總會出現不同的市場熱點。有了熱點,股市才顯得長盛不衰。而一旦失去熱點,則預示著牛去熊來,市場隨之進入瘟市或死市狀態。市場有無新的熱點出現,是研判大勢走向重要的依據之一。有新熱點,則表明股民不甘寂寞,大盤有上揚動力,而無熱點出現,市場則如耗盡油料的汽車必然寸步難行。作為股民,密切關注市場熱點,不僅能據此選擇進出時機,而且能及時追蹤熱點股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滬市現狀而言,市場熱點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固定熱點,一類是非固定熱點。固定熱點,如年終炒業績,年初炒送配,適時炒新股等。每當這時,滬市就要“熱”一陣子,年年如此,股民已習以為常。至於非固定熱點,則就更多了。如1993年的收購熱點,1994年複關熱點,1995年為紀念浦東開發5周年的“新區熱點”,深市1996年則出現了“九七回歸”及“重慶市升為直轄市”的重慶板塊熱點。而1997年的股市熱點將更多更廣。除上述熱點外,還將有“房地產複蘇”、“中西部概念”及“三峽概念”等熱點,這也是看好1997年中國股市的依據之一。每當熱點出現,與之相關的股票往往會有突發的飆升行情,故追蹤熱點股往往會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1995年3月初,滬市跌近500點邊緣,此時,三普藥業、廈門廈華、中山火炬及西藏明珠等四隻新股相繼上市。特別是來自世界屋脊的西藏明珠,因含“少數民族概念”等多種題材,上市後股民趨之若鶩,競相追捧,致使成交量與日俱增,股價節節攀高。由於西藏明珠大放異彩,使另三隻新股跟著沾光逐漸走穩。反應敏捷的劉某見新股板塊表現不俗,意識到這將可能形成新的市場熱點,於是以9.80元價拉進1萬股中山火炬。不出所料,新股走出了一波高於一波的行情並將大盤帶出低穀。劉某最後以11.95元價將火炬賣出,除去手續費,每股盡賺了2元,這在熊市已經是很難得的好行情了。應該說,這是一個追蹤熱點獲得成功的典範。劉某的成功經驗有三:一是他觀察細微,判斷準確。由於前三隻新股上市都紛紛跌破開盤價、認購價,使股民對新股懷有戒心,一致不看好。但劉某發現西藏明珠與前三隻新股反其道而行之,低開高走,故斷定新股板塊“有戲”,熱炒新股,說明股民人氣未散,信心尚存,即如此,大盤就不會下沉,適當建倉不會有太大的風險。二是劉某選股得當,在四隻新股中獨鍾情於中山火炬說明他確有眼光。一則西藏明珠價位已高,而火炬剛剛啟動有較大上揚空間,二則三普和廈華為一般性工業股,缺乏題材。唯有中山火炬屬“高科技”和績優股的雙料冠軍。之後,火炬的漲幅果然高出其他三股。三是劉某決心大,下手快,一經確認,立即下單。若等到股價漲高再跟進也許就無利可圖了。1995年3月初,劉某發現北京的天橋、天龍兩隻股票波動異常,聯想到北京近期要召開“兩會”。素有“政策概念股”之稱的“雙天”每逢北京有慶典,總是象征性地出來表演一番,那麼此番恐怕也不例外。於是劉某事先填好買單(隻未填價位)等“雙天”啟動。3月6日,“雙天”均跳空高開,伴以成交量的增長,股價也快速上揚,劉某見時機已到,立即以5.15元價追打了1萬股天龍。當日“雙天”高開高走,天龍以6.17元收盤,漲幅達30.27%。翌日,劉某便以6.35元將天龍放空,又賺了1萬多元。劉某何以能連連得手?關鍵在於他善於捕捉市場熱點,把握住了難得的賺錢機會。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審時度勢,積極參予,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