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能順利建成,其構思設計之奇妙,計算之周密,施工難度之大令人歎為觀止。在中外橋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趙州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是當之無愧的。是融建築、藝術和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概況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石家莊東南約四十多公裏趙縣城南2.5公裏處,它橫跨水南北兩岸。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是世界上建造最早的古代敞肩式單券石拱橋。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又俗稱“大石橋”。自古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美稱。

據考證,趙州橋於隋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元年(605年)由當時著名匠師李春、李通設計。

趙州橋橋麵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

趙州橋在1400多年的曆史中,經受住無數次洪水衝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麵之上。西方學者承認,這得益於趙州橋的敞肩拱設計,這種敞肩拱設計是現代許多鋼筋混凝土橋梁的祖先,開了一代橋風。

1991年9月4日,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曆史古跡”銅牌紀念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不愧為聞名遐邇,甲於天下。

結構

趙州橋的主拱由28道相互獨立的拱券並列而成,建橋時先砌中間的,再砌兩邊的,每道拱券寬約35厘米,每石長度不同,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各塊條石之間用二個“腰鐵”相連。每條拱券壞了可單獨修理,因外側的拱券易風化損壞,明代時橋西側的5道拱券塌落,在明清時重修(沒有修複記錄,可明顯看出與中間的石料不同),1955年對東側塌落的5道拱券進行了重修,1956年修繕時大橋拱頂采用鋼筋結網加固處理。中間18道拱券還是隋代建造的。

為了防止拱券向外倒,另外還采取了以下方法:

1.%上窄下寬。

2.用9個鐵連杆橫向連接28道拱券。

3.用形似鋸子的腰鐵將各塊石料加固。

4.%用6個條石鉤拉住外側橋拱。

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則在於它那“敞肩拱”的創造,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即在大拱的兩肩,砌了四個並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又利於小拱對大拱的被動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

記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