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諸葛均趕著家裏的那輛舊馬車,先去了裏長家。剛到裏長家門口,正碰上裏長的老婆。這個肥胖的婆娘見到他,就瞪著眼說到:“我說諸葛家的小三呢,你家欠我家的錢什麼時候還呀?”
諸葛均陪著笑臉說到:“大娘,我就是來還錢的。”說著,將手中的錢袋遞給她。那婆娘的臉立刻笑成了花。接過點點數,眼睛又登了起來,說到:“就這些錢,利息不對呀?”
諸葛均來時拿的錢,是黃月英算好了的,應該是正好,看來這婆娘是要訛自己。於是問道:“你說應該多少?”
那婆娘說到:“還差半兩。” 這個婆娘很厲害,撒起潑來可了不得。諸葛均有些怕她,不願意為了這點錢與她爭吵,就又給了她半兩。那婆娘就又笑了起來,說到:“小三子真懂事,以後有事就說,大娘還幫你。”臉上的橫肉笑得直晃。
諸葛均心道:“我草,這臉變的,比翻書還快。”
到了離村子5裏的鎮子上,來到東頭的藥鋪,李老郎中見到他就問:“小三子,你二哥的病好利索了嗎,有空我再去看看。”這個老頭是個好人,諸葛均連忙說到:“李伯伯,他已經好了,謝謝你呀。”
他將錢袋遞上說到:“這是還您的藥錢。”李郎中不接錢袋,說到:“不急,如果家裏緊張就以後再說。”
諸葛均說到:“謝謝您了,現在家裏已經不緊張了。”他這才將錢袋接了過去。
他趕著馬車向大姐夫家走去,走了半晌,停了下來。心想,把錢都還了,家裏還是沒有用的,自己想做點生意,也沒有本錢。不如暫時不還大姐,反正他們也不缺這點錢,自己留下做個本錢,有了多還他們就是了。想到這裏,他調轉馬頭向家裏走去。
到了門口,跳下馬車,牽著馬剛就要進院子。裏麵跑出來個人,差點與他撞個滿懷。
此人是個少女,瓜子臉,肌膚白淨。跑得急了,額頭上滿是細細的汗珠。原來是小妹諸葛泠,她今年14歲。
不等他說話,她就急急地拉著他往裏走,邊走邊說到:“三哥,福伯他們幾個老長工,要走了。嫂子留不住他們,你快去勸勸。”
原來 ,因為諸葛亮家境不好,幾個老長工早就有離開的意思,隻是因為諸葛亮一家人,為人和善,他們才不好意思提出離開。現在諸葛亮走了,諸葛均不爭氣,家裏隻靠黃月英一個女人,眼看沒有什麼指望了。所以,他們拿到補發的工錢就要離開了。
以前的諸葛均雖然貪玩,但是他性情和善,與家裏的下人們相處得很好。黃月英勸不住,就叫諸葛泠去迎諸葛均,希望他來勸說他們。
諸葛均走進院子,正遇到長工們向外走,他連忙上前攔住。說到:“各位叔伯,大家要走,心情我可以理解。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家業搞好,現在,我有辦法改變如今的情況,我懇請你們再留一個月,如果我不能改變現狀,你們再走不遲。”
他對黃月英說到:“嫂子,你現在就先發給大家兩個月的工錢,一個月後,如大家還是要走,我決不再挽留。”
一會兒,黃月英將工錢發給了大家。他們覺得諸葛均有誠意,就答應了。然後各自回去了。
長工們走後,黃月英發愁地說到:“預支給了他們工錢,家裏現在就更沒有錢了。不行我再回娘家借點。”諸葛均說不用,他有辦法。黃月英問他有什麼辦法,他說明天再告訴她,叫她放心。黃月英心裏卻實在放不下來。
第二早晨,他梳洗完畢,習慣性地想吃點東西,這才想起東漢末年,人們每天是吃兩頓飯。上午10點、下午5點。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關,糧食自從人類出現以來,整體上就沒有滿足過需要。每天吃三頓飯隻能是人們的奢望。
諸葛均很不適應這種生活方式,尤其是到了晚上,肚子就開始鬧意見,睡不好覺。而且,這樣時間不好安排,工作效率低。他決定改變這個方式。
在自己房中又待了半晌,估算著黃月英已經梳洗打扮好了,就來到她的房前。
敲門進去後,黃月英早已經在忙著記賬,見他進來,招呼道:“小均,你先坐,我記完這筆再說。”
泠兒也在,她每天要跟著嫂子學習詩詞文章。大概是看到什麼緊要處,隻是衝他一笑,低頭繼續看著。
他沒事可做,就起身撥弄炭火,又加了幾塊木炭。然後就坐在黃月英對麵,看她記賬。古人的記賬方法是用大寫的數字記錄流水賬,繁瑣而不科學。
黃月英記完一筆賬,抬頭問他:“小均,你說吧。”
現在全家人有黃月英、諸葛均、諸葛泠。下人有黃月英的丫環阿秀,廚娘李嫂,4個長工。
家裏共有熟田42畝,薄田23畝,耕牛兩頭,駑馬一匹,兩輪馬車一架,房間11間。家裏全部金錢隻價值7兩黃金了。存糧也隻有12石了。這就是他們全部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