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真正的高手?”(1 / 2)

九品知縣官,那就是縣太爺了,放在現代21世紀的中國,那就是一縣之長了。

就算打個折扣,當不了這個。王都頭混個從九品,那也隻少相當於21世紀的“縣政法委書記”了。

從一個城管兼職刑警式的大隊長,一下子變成一縣的二把手級別,這種跳躍式提升,不可謂不大。

當然,吏員即使升任官員,已經是“特恩”,他很可能就在這個官位上,一直到老再也無法升遷一步。除非再次出現奇跡!

但是,王都頭並不在意,一步登天後,他就是官了,以後他的子女也能成為官宦子弟……

從此他的子女以後,見了百姓也可以自稱小衙內了。這是質的區別啊!

當然,中國以前衙內並不是指官二代。“衙內”本是掌理禁衙的官職,唐代籓鎮相沿以親子弟管領這種職務,宋元時便稱官家子弟為“衙內”,猶如稱“王孫”“公子”一樣。

《武瓦聞見記》中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稍訛變轉而為‘衙’也。”

唐朝以後,“衙門”一詞廣為流行。到了北宋以後,人們就幾乎隻知道“衙門”而不知有“牙門”了。

騎在回程的馬上,王都頭王泰安樂顛顛的,向書記官說道:“這下俺真該回家給祖宗上香了,祖宗保佑,祖宗保佑……書記,你且坐著,我這就跟小娘子們,還有進馬車說道說道去。”

州衙給的待遇如此優厚,幾乎不存在討價還價的餘地。他相信,隻要把這些事兒一說,必定所有人都會同意的。

果然,那些學子帶來的幾個書童一聽這消息,當場為自家公子高興到手舞足蹈。

古代讀書就不容易,更不用說堅持考到殿試的了。現代人對科舉考試製度都一知半解,以為考上了秀才,便可以考舉人,考中了舉人之後,就可以輕鬆的到京城考進士。其實這過程並不那麼簡單的!

考生需通過縣考、府考和院考之後,才能取得秀才資格。秀才考試,稱為童試。童試通過之後,再參加府試;府試通過之後,才能參加院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知縣和知府主持,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童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大縣錄取三四十名,中縣二三十名,小縣十餘名。

古代科舉考試順序是絕對不能帶入現代教育體係的,童試絕不是幼兒園升小學,童試屢考不過的讀書人大有人在。也就是說,現代的大學生來考古代的童生,可能也十有八九通過不了!

古代科舉,一人得中,乃是舉整個宗族之力才能辦到的事情。

而後世的21世紀新中國,你要讀北大清華,靠一個家庭和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支撐了。其中區別之大,一想可知。

科舉三年開科一次,在中國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曆史中,也就一共隻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舉人也不過幾百萬人而已!

細算起來,平均每年能考中的舉人隻有不過數千人。而整個大宋可是有一億多人口的!

所以,範進中舉最後瘋了的故事,一點也不好笑。而是透著一股杯涼之感!

然而,中國現代的重點大學生,一年考中的人數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