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朝代,以明代頂峰時期為例。
人口也超不過億,拋去其他少數民族,官吏數量000:1,也就是0萬官員,一個官員需要100個文化人幫助運行社會,也不過000萬,最高也才10%。
元朝就更不用了,是外來民族,蒙古人沒有文字,後來創立文字也不是為了給教化。漢人九儒十丐,有氣節的讀書人多半殉國,這種文化下識字率更低,元朝是唯一一個被宗教推翻的朝代。幾乎文盲率99%!
曆史向上推,南北朝一代戰亂頻發,胡虜兵將漢族女子當做兩腳羊吃食,這種環境下,還能有幾個讀書人?
三國時期更不用,黃巾肆虐,十室九空。劉安都能殺妻,能有千分之三的識字率就是萬幸。
就算是戰國時期的,出了孔夫子聖人的時代。
孔子作為辦學的先賢,孔子之前還沒有像樣的學校,所以隻有貴族能受教育,文盲率就更高了,超過99%。否則,也不會孔夫子振臂一呼,學生多如牛毛,實在是老師少呀。
唯一文盲率少一點的兩個朝代,朱子龍估計也就隻有漢初和宋朝了。
當然,漢代的重視教化,是地方官推行風俗,可能識字率會高一些。但是教化推行依靠的是口口相傳,而不是文字。書同文並沒有多久,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漢代多依靠循吏進行教化,其文化比例不會高於宋朝。
那怕是1949年,新中國掃盲之前,文盲率也有80%!
-
情況最好的,就是宋代了。
我們總以為,古代勞動人民是不識字的,是被剝奪了受教育權利的,事實恐怕不完全是這樣。孔子有教無類,他把本來是貴族的教育向民間大眾開放了。
而宋朝皇帝又特別推薦德治和文治,經濟發展曆朝之最。
在宋代,是有三年義務教育傳統的。這個時間,大概是兒童三到六歲,也就是蒙學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能調皮搗蛋,但又沒有勞動能力,所以家長一般願意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送去私塾。
(經濟發達的朝代,再窮的人也送的起幾歲的孩子識幾個字。)
親臨穿越到大宋這麼久的朱子龍,經過調查,知道宋朝很多農民是受過三年左右的蒙學教育的。上學的不隻是男孩,也有女孩。甚至於有些富裕的村落裏,還有女館,專教女生的。也有專門給女孩讀的蒙學書!
當然,你要這些書給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壓抑人性、侮辱人格的。那朱子龍無話可,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古代封建王朝,會和你1世紀的新中國一樣,講究人人平等。
這裏隻是講的文盲率而已,這也是朱子龍決心開創報紙的基礎。
有些人可能不會寫字,但是識字和聽是沒問題的。這就好像一些少數民族到後世1世紀,還有很多是沒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
難道這些人都是沒有教養的?還是沒有知識的?
其實他們的知識、文化、修養,都是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未必見得比所謂文明人差。他們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